English

和谐文化润泽巴蜀大地

2006-10-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余长安、侯珂珂 我有话说

本报讯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四川这片文化沃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日的首选地。今年7月,“中国文化遗产日・四川成都周”在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的故乡――成都金沙遗址拉开帷幕。

四川省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7个项目在现场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川剧、夹

江竹纸制造、藏族?舞表演、川江号子以及羌笛吹奏等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在随后5天的时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等一系列特色民间工艺、民族民间文化与四川各地人民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此次活动让全国人民深入了解到四川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民间特色艺术成为民众眼中的新亮点,在全社会形成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川剧是四川民间文化之花,它以昆曲为首的5种声腔由民间歌舞小戏演变而来,如今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四川省川剧院应北京中国戏剧演出季之邀,于3月5日至7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了大型川剧《易胆大》、《大佛・海通》。近年来,四川省川剧院每年的演出达200多场,去年年底到今年1月,不算“三下乡”,该院在全国各地正规剧场的演出就达60多场。如今,在成都的茶馆、公园、街道,人们不时会听到川剧的演唱,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锤炼了18年的精品川剧《大佛・海通》获中国首届川剧节金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并在国内外进行多次大型演出。

茶赋予了四川独有的地域文化,也赋予了成都乃至四川全省的市井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巴蜀人就有饮茶的习惯。顾炎武《日知录》称:“自秦人入蜀,而后知有饮茗之事”。秦以后饮茶的习俗才传入我国其他地区。如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华夏采茶文化节”都把四川定位为举办地。茶山采茶、茶具及根雕艺术展、川茶万人品尝会、茶艺表演、四川老茶客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群众感受到茶叶、茶艺、茶馆给予四川的浓厚的文化氛围。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四川彭州,文化协会进乡镇,文化协会进村组……

4月1日,升平镇成立了彭州市作家协会升平分会,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农民作家们创作了20余篇写农民、说农事、唱农业的小说、诗歌、散文、歌曲,在《湔江》、《成都故事》等刊物上发表。敖平镇的风筝协会不断完善,2005年被四川省评为“风筝制作艺术之乡”。

在成都锦江区三圣乡,当地村民已把发展文化产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开发乡土文化,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几年来,当地政府采取“政府牵头、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先后举办了“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2006荷塘月色・彩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120余场次,为三圣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文化因子。

今天,三圣乡已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集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数百万人前来休闲度假。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的发展模式让四川的新农村展示出不同的文化风和民俗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