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家港经济文化双飞跃

2006-10-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本报讯“工作在现代化园区,生活在花园式城市”,“老典型”张家港的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双丰收”。2005年,张家港作为全国惟一的县级市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综合实力名列第三,城乡每8户家庭拥有1辆私家车。张家港市市委书记黄钦告诉记者,“经济是‘形’

,文化是‘神’。文化是一座城市持久的发展动力。二十年来,张家港的发展就像‘双面绣’,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动并实现双重飞跃。”

深“挖”细“究”,彰显悠久历史文化。张家港是座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较少,但他们对文物的重视和保护程度在全国少见。每发现一处文物古迹,张家港都会按法律规定划定保护范围,建立记录档案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因此从未发生过文物的人为毁损现象。传唱数千年的张家港河阳山歌,其代表作《斫竹歌》被专家评价为“华夏古老音乐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河阳山歌作为“苏州吴歌”的一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外“拓”内“塑”,培育“高品位”城市文化。每年金秋,各地都在大张旗鼓地搞“经贸招商月”活动,张家港却有声有色地主办起“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长江颂”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精品展等长江流域十一省市共同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张家港市长王翔一语道破了良苦用心,“通过长江文化的挖掘、交流和提升,丰富张家港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张家港保持发展新优势的精神动力。”张家港不断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下功夫,近年来先后投资4亿多元,在城区新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大戏院、长春园书场等“文化家园”,投资5亿元的市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中;塘桥、凤凰等镇先后兴建了投资超百万元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文艺“周周演”、百场优秀电影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达600多场次。“长江文化”品牌和“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格局正逐步形成。

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凝练成闻名全国的“张家港精神”。20年前,时为“沙洲县”的张家港是苏南的一座小城,资源极为短缺。张家港人开创性地提出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凝聚人心,发挥创造力。他们不仅“抢”到了全国惟一的内河型保税区、全国面积最大的保税物流园区,还“育”出了沙钢、华芳、东海粮油等150多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乃至百亿元的集团企业。与此同时,张家港提出了“‘一把手’抓‘两手’,‘两手’都要硬”的精神文明创建思路。昔日的“穷沙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国家卫生镇、村创建两个“满堂红”,相继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人居范例奖等88项国家级荣誉,城乡拥有了优美的环境。黄钦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张家港将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突出‘率先、创新、和谐’的主题,在更高层次上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集中精力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位城市,培育高素质市民,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在现有基础上再造一个新港城,在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