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自由兼中外 百年暨南写辉煌

2006-10-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季轩 我有话说

从当年21人的小学堂到今日在校生超过3万人的综合性大学,暨南已走过百年历程。百年里,一代代暨南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学养为这座学术殿堂添砖加瓦,无论在多么艰难的处境下依然薪火相传、弦歌不辍,造就了暨南自由并包的学术风气,构筑了百年暨南的学术辉煌。

迁校上海真如之后,暨南开始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历程。郑

洪年主校期间,采取“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聘请了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不同的思想在这里激荡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暨南的学术发展史上熠熠生辉。

著名学者曹聚仁和林语堂之间的一场关于标点的斗争常被暨南人津津乐道。这二人在学术观点、学派上早有对立,曹聚仁提倡大众语,林语堂则主张语录体,以明代公安派袁中郎为宗师,对大众语颇有微词。暨大文学院的青年教师刘大杰与林语堂过从甚密,在学术上有共同语言,他标点的《袁中郎全集》引起同在暨大任教的曹聚仁的注意,曹抓住书中的一些标点错误大做文章。林语堂对他的借题发挥极为不满,于是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不仅在暨大校园在当时的文坛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暨南历史上很有名的学术团体“暨南文艺研究会”居然是一场“笔战”的产物。青年学者、暨大文学院教师汪静之、章铁民与当时的文学院院长陈钟凡之间由于学术问题发生争执,在报刊上开始一场“笔战”,二人于是另起炉灶,建立起新的文艺团体。

百家争鸣才有百花齐放,学者们在学术上的交锋也正是暨南学术风气自由、学术气氛活跃的体现。暨南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学术的追求,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不曾中断学术之魂。当年的暨大虽在战争的烽火中颠沛流离,没有林立的高楼,但无论是身陷孤岛,还是辗转于福建建阳,暨南都坚守自己的大学精神,不管多么困顿与艰难依然声教不辍,学术之脉贯穿始终。宽容待人、爱才若渴的校长何炳松,和蔼可亲、学识渊博的史学家周予同,平易近人、热心进步的文学家郑振铎,幽默睿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钱钟书,还有词学大师龙榆生、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这些风格迥异的大师们用智慧与成就描绘出色彩斑斓的学术画卷。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是每个暨南人的骄傲,他们共同创造了百年学府学术上的辉煌。

改革开放后,暨南在广州复校,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潮。学校极为重视学术发展,为学术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大开方便之门。学校加大对学术科研的资金投入,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对学术科研工作的领导,设置学术研究机构,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创办高质量的学术刊物,构建科研奖励机制,延请名师、广揽人才,请进来、走出去不断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学术院校与机构进行交流,种种措施使暨大的学术科研蓬勃发展,续演辉煌。自然学科、人文学科成果卓著,充分显示了暨大作为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实力。

1996年,齐雨藻教授主持的中国沿海典型增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动力学及防治机理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1996年度重大项目资助计划,成为当年唯一列入跨生命学科、地球学科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年,生物工程研究所执行的国家“九五”科技项目(攻关)计划专题――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被列入国家“863”计划50项重大产业化项目。2003年,学校获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项。2004年,学校获“863”项目7项、“973”前期预研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新产品计划1项。

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也取得优异成绩。1996年,詹伯慧教授的“当前社会语言文字应用不规范现象调查研究”、高伟浓教授的“国际海洋法与亚太国家的海洋管辖权研究”等10个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003年,曾健雄申报的课题“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成为学校“八五”以来首次获得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立项。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学科涉及中国文学、语言学、哲学、应用经济、理论经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政治学、宗教学等多个领域。

受这种学术氛围熏陶与激励的暨大学子们也当仁不让,在学术上不甘落后。每年的本科生科技

创新工程、研究生文化节总会吸引大批学生积极参与。史学沙龙、国学讲座等这类学术活动邀请学术权威来校讲演、交流,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甚至还吸引很多外校的同学。在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学术性竞赛中暨大也屡有斩获,赢得过诸多荣誉。在历届全国和广东省举办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暨大代表队总能带给我们惊喜。尤其是2005年11月的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有5项作品获奖,总分并列全国第12名、广东省第一名。

具有悠久学术传统、优良学术风气的暨大在校领导、教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营造出了兼容中外、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创建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