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年人尤需精神关爱

2006-10-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杜冰 我有话说

1999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开始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老年人数量日益增多的今天,老年人的文化、精神需求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角色问题正在日益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中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姚远说,老年人是一个在不断丧失的弱势群体:从原来有工作,到退休后没有了工作,从原来子孙

满堂,到后来孩子们陆续上了大学有了工作,过去的大家庭成为空巢;从原来跟老伴生活在一起,到后来一个身体不好,先离世。老年人原来在家庭、在社会中的很多角色在不断丧失,直到最后剩下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因此,他们往往会具有相当的孤独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家庭与社会中处于怎样的一个角色。

帮助老年人找回自己的情感归属

在我国,从古到今,家庭角色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是从小到老都要保持的角色;家庭观念也是每个人根深蒂固、无法割舍的观念。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亲情的需求、对故土、对家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增长。其实,越是老年人,越需要获得亲情,越想将自己与家庭成员间的联系紧紧抓住,在家庭和亲人中获得情感的归属。一旦家庭里亲情这个角色丧失了,对老年人的打击会非常大。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老年人的子女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中的老人已是大多数。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医疗的进步,独居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都与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形成了矛盾。

事实上,对老人而言,不论老人是否与子女住在一起,他们都渴望得到子女的关爱;对子女而言,每个月哪怕就用一天的时间,去好好陪陪家中的老人,跟他们聊聊天,散散步,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起到极好的效果;对子女的单位而言,如果可以过一段时间为家中有老父母的员工放一到两天假,让他们专程回去陪陪父母,对老人来说真的是一件天大的乐事。

协助老年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人的一生有很多追求和目标,不论在哪个年龄段都是一样。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讲一位美国老年妇女,总是与人格格不入,不与任何人交谈,很难相处,而她的情绪也一直很低落。一天,一位心理学家来到她的花园中,对正在种花的老年人说,“您种的花真是漂亮,非常艺术,看您所种的花这个层次感,简直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这位老年人打开话匣子与他交谈起来。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了很久,后来,心理学家对老人家说:“您看,我们这边每家都在种花,以后在您不忙的时候,能否给大家讲讲如何把自己家里的花种好?”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从此,她开始为邻居们讲解种花的常识和窍门,从此,她的精神面貌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姚远教授说,其实每个老年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而最擅长的也是他最骄傲的,最能体现他价值的。只有体现出他们的这些价值,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从2003年起,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倡导和组织了以东部地区为主的大中城市离退休老年知识分子,开展支援西部大开发的“银龄行动”。在三年试点中,1000多名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老专家、老教授,自愿从繁华都市到西部边陲,支援我国的西部建设。同时,在该行动实施过程中,很多老年人表示,觉得自己获得了新生,重拾起了青春,也再次感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在全社会形成关爱老年人的氛围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在全社会中对老年人的关注程度仍有待提高:在政策保障方面,我们仍处在听之任之阶段,没有专门为维护老年人利益制订的政策;在健康宣传方面,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为他们讲解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科普讲座少之甚少;从全社会来看,一个给老年人以关爱和重视的氛围尚未形成。

其实,很多事情要做起来并没有那么难,只要全社会都能够有意识地尊老爱老,那就如同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子女就会用更多时间去陪自己的父母;子女的工作单位就会制度性地给家中有老父母的员工探亲假;像“银龄行动”这样既可以创造社会价值、又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的活动就会更多起来。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在全社会形成关爱老年人的风气、在精神上给老年人以更多的关爱,并将这些通过法律和政策固定下来,不论对于给老年人以更多的精神支持,还是对于推动中国在老龄化社会阶段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