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化挑战与大学的战略选择

2006-11-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许智宏 我有话说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国际化的时代里,人们越来越相互依赖。对于大学而言,传统的、以“学术寂寞”为重要特征的学院教育已经被大规模的留学生扩招、高密度的国际学术会议、跨越国界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大学联盟组织所取代。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市场,这些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国际化已经渗
透了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人员交流等各个方面。

今天的大学管理者们,都在讨论着国际化。那么,对于中国――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大学的历史还只有一百多年,对于中国的大学,国际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又应该怎样规划和管理我们的大学呢?

在我看来,国际化当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比如:我们可以与其它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共享课程与师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提升教学的水准;我们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增加国外学习生活的经历,使他们的视野开阔;我们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使我们的校园更加多元化,等等。这些机遇,已经被大家充分地认识到了。我希望在今天强调的是,国际化带给中国大学带来的三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国际化对大学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影响。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全世界的大学都要成为一种模式,但是却隐含着这样的危险。我们都在不约而同地借鉴美国的大学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美国模式不是唯一成功的模式,我们还要广泛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并且保留我们自己的传统。

大学国际化,导致了不少统一标准的形成。在某些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工学科学等,制定全球统一的入学标准、实施统一的课程模式、颁发统一认可的资格证书已经在许多国家成为现实。近年来,MBA、MPA等所谓世界课程(worldprogram)的发展便是课程全球化的典型发展趋势。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课程已经超越了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成为全球标准统一的课程。但是,这是否会影响到大学的特色呢?

第二,大学国际化的结果之一,是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加密切。大学成为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大学发现知识、研究知识并且传播知识。市场规律和社会需求对大学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并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社会的中心。

于是我们看到,在各个大学,法学院、商学院、工学院以及其它管理应用类的学科快速发展,招收大量的最聪明的学生,而传统的学科――比如中国大学的文史哲学科,受到了市场的严峻挑战,因为选择这些学科,可能意味着终生的清贫与寂寞。

市场化的趋势,对大学的传统使命形成挑战:我们能否坚守学术的独立、自由与尊严?

第三、必须承认,当今的大学国际化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它越来越受商业利润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各国在留学生生源、跨国教育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中,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每年仅留学生带来的经济收入就非常可观,这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优秀人才的流失,这样的现象,不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的。这也是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的巨大的挑战。

面对大学国际化带来的这些机遇与挑战,中国的大学必须积极地进行制度变革,努力追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我们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这里,我想简要地说明,北京大学在国际化挑战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

第一,北京大学积极参与大学国际化,但是,我们将坚持北京大学的传统与特色,坚持独立的自身价值体系。

我们当然不能自外于社会的发展潮流,我们也将努力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可是,我们不能把办学等同于商业的行为。坚持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仍然是当今大学理想的精髓。大学不能是温度计,对社会的每一种流行的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基于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理性批判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够永远保持理性精神。

第二、北京大学要在大力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同时,继续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

面对功利化的挑战,我们认为,大学必须处变不惊,理性应对。要大力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学科作为支撑。应用型学科当然应该大力发展,而且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资源。但是,一流的大学教育,应该寻求“通才”与“专才”,“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是人才的根基,大量的尖端技术和重大发明并非来源于发明创造的实用目的,而来源于对基础知识和研究探索的追求和激情,体现着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思维创新及求实态度的升华。因此,一流的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厚积薄发的基础学科,重视了学术的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

第三,北京大学要在继承自身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努力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共同体”。

伴随着大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各个大学参与全球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世界范围的高等学校的交流,本质上要求各个领域的教育和培养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问题,理解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作用,以及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共同生存的必要性。在继承大学自身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北京大学应更多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增强国际理解、和平文化的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的人力资源争夺中抢占一席之地。

一流大学的国际化既要继承又要借鉴,弘扬本民族和大学长期积淀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吸收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文化精粹,我们反对跨文化交流中的“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alism),也反对完全模仿某一种模式而失去特色,我们主张互补共享,增进合作,弥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高等教育的差距,真正建立以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相互尊重和相互相任为基础的国际教育合作伙伴关系,服务于全球化的知识社会。

国际化是双向的,要改变大量留学生单向“出口”长期“顺差”局面,中国的大学要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共同体”,就要增强优势,大批吸收“进口”的留学生,以便增加本国学生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因此,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开阔国际视野,加强全球伦理环境、道德责任,环境保护,种族平等,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全球福祉等国际教育理念的教育,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

中国政府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而我认为,在实现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使命的过程中,大学将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者为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