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剑啸天记

2006-11-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耿朝东 周明 薛继明 我有话说
不久前的一天,某型号导弹发射试验场。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某型号导弹总工程师丁保春与战友们来到即将发射的导弹旁边,轻轻地抚摸弹体,默默地祝福,就像父母叮嘱即将赶考的孩子……

随着“点火”一声

令下,导弹直冲云霄,很快消失在天际。远方靶场传来喜讯:发射成功!

丁保春和战友们激动得互相拥抱,放声大哭。研制过程难以想象的艰辛,瞬间化为乌有。

攻克世界性技术难题

研制某型号导弹,面对的都是一些世界性技术难题。丁保春和战友们以超常的毅力加班加点,平均每人看了上百本专业书,做了上百万字的技术笔记,开展50多项相关该型号导弹的专题研究;他们以数十次论证、上千次试验和百万余组数据为支撑,完成了科研立项论证。

为进一步学习掌握导弹的各项技术,丁保春和战友们把跟踪的范围向前延伸:每一个重要元器件的生产,每一次大大小小的实验,都到一线靠前测试,分析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每一项技术,“吃透”每一个系统。他们把每天观察的情况写成“跟踪日志”,发现疑难问题就及时向专家请教,确保问题“归零”。该型号总体和控制专业组组长王启沛带领4名同事研制出“导弹平台自动化测试系统”,使检验速度提高10倍,检测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去年,这一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几年来,丁保春和战友们结合某型号导弹研制任务开展攻关,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多篇,完成科研成果50多项,其中,30多项成果已经在导弹研制和发射试验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不小看两根电焊条

导弹试验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彻底失败。在研制过程中,丁保春和战友们无论谁发现问题,都敢于站出来唱“黑脸”,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一次,他们发现某型号导弹发射的某项公式中一个参数存在问题,就加班加点演算了8天,提出一个新的参数,进一步提高了发射的平均安全系数。在导弹发射前的一个多星期,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的丁保春每天晚上从发射平台的底部攀爬到顶部,一点一点地察看;检查5遍后,发现一处险情:有两根废弃的电焊条还遗留在导弹发射阵地底部。别小看这两根电焊条。一旦导弹点火,它们就会被强大的气流冲得像子弹一样乱飞乱撞,极有可能撞坏弹体。丁保春紧急召集大家开现场会,对此提出严厉批评。发射前,他们连续组织三次彻底的技术安全大检查,确保某型号导弹没有一点一滴的差错。在某型号导弹试生产追踪过程中,他们还针对一些具有潜在隐患的关键性问题,提出近百条技术建议,几乎全部被采纳,从而使导弹的作战效能和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导弹比命还金贵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导弹一旦不能顺利升空,往往会发生现场爆炸,严重威胁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面对生死考验,丁保春与战友们有5人主动要求留在发射现场执行任务。他们说:“导弹比我们的命金贵!”

今年4月到6月底,丁保春一直坚守在发射阵地。然而,在此期间,妻子被怀疑得了胃癌,而女儿恰在此时参加高考。年仅十七岁的女儿一边照料病中的母亲,一边复习功课。在妻子病情最危急的时候,女儿哭着给丁保春打电话求援:“爸爸,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我都快撑不下去了!”丁保春在遥远的导弹试验场一边落泪,一边安抚女儿。总体控制组副组长孟宪君曾患过一场重病,至今仍有严重的后遗症,但他主动要求参加这次发射任务。3个多月时间,他每天忙碌14个小时以上,过度的劳累加之发射阵地潮湿的环境,让他经常感到胸部钻心地疼。孟宪君忍着病痛,坚持工作,疼得实在忍不住时,就悄悄地吃上几粒止疼片。2003年3月,参与某型号导弹型研制的工程师刘冰,三次推迟婚期。未婚妻在四川老家盼了一次又一次,直到2005年才完婚。总体和控制组组长王启沛的妻子张云也是部队科研干部。他们夫妻俩常年出差,今年14岁的儿子经常独自一人在家。好几次,孩子突发急病,他们只能托同事帮助照顾。2003年夏天,丁保春和战友们在某试验基地跟踪试验了一个多月,其中有4人身上长满脓疮并被感染,但他们都坚持不离开试验场,出色完成任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