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华民族永远需要最可爱的人

2006-11-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付小悦 我有话说

 

图为张立春与魏巍为其所作题字。资料照片

“我还记得1950年,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在朝鲜战场汉江南岸的一个防炮洞里,第一次见到张立春的情景。”10月31日晚,记者致电老作家魏巍,请他谈一谈对张立春的印象。仿佛打开岁月的闸门,86岁高龄的老人记忆如昨。

“当时我去采访,听政委介绍,他是335团的一个排长,曾率领突击排最先摸上敌人的阵地。在四方坑样子的战壕里,有四个美国兵正钻到北极睡袋里。他首先打死了一个,然后用脚踏住了一个,两只手摁住其余两个,还说:‘过去中国人是在你们脚底下,现在你们该低低头了!’我把这事迹写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里》,我还说,你看我们的战士,哪一个不像个小老虎呢!”

关于这段往事,张立春生前也曾有过回忆:“在争夺334高地时,我一口气搏倒了3个敌人。战斗间隙,我正考虑拂晓前如何带领全连进行突围,警卫员领着一位身材魁梧的陌生人来了。看他的样子,我估计准是个首长。心想,‘咋整,团里营里也不吱个声,受首长接见说点啥好?’就听首长问:‘了不起呀,你说说是什么精神支撑你跟3个美国鬼子搏斗?’我赶紧说:‘俺娘在村里当妇女队长,觉悟高着呢,娘一来信就教导我要多立功。’首长笑了:‘听口音,你是山东人吧,山东人说话就是朴实。你一人摔仨鬼子,真有点小老虎的劲。’事隔好多天,我才知道采访我的人叫魏巍,是个随军记者。”

这篇战地报道让“小老虎”的形象传遍大江南北;而这次采访之后,魏巍再也没听说过这位战士的下落――直到50年后。2000年,魏巍忽然接到一封来自辽宁省朝阳市的信,信上说:魏巍同志,我们已经有50年没见过面了。那天你采访我时外面战斗很激烈,洞子又小又黑,我也没看清你的面貌,我很想念你,什么时候我们能再见上一面呢?署名是张立春。随信还附有一幅戴着旧毡帽的老人的照片。魏巍久久凝视着照片,思绪纷飞。2000年10月,在丹东,他们见面了。张立春穿着洗得掉色的军衣,挂着好几枚奖章,还是戴着那顶旧毡帽。魏巍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喊了一声:张立春!他立刻跑上来,热泪盈眶地抱住了我,说:‘我真没有想到在这里能见到你。不容易呀!说实话,我当年真没想到能活着回来!’我挽着他那双粗糙带点紫色的终年劳动的手,默默地漫步在大桥上。”很巧,那一年恰是抗美援朝50周年。

此后,张立春两三次来北京,都一定要见见魏巍。魏巍也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老英雄的生活。“他是个好人,一直在默默为社会奉献。”魏巍如此评价张立春。知道张立春生活困难,他给民政局写信,希望能有所照顾;知道老英雄患重病,他又寄去了2000元和慰问信。张立春去世后,他的儿子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了魏巍。魏巍告诉记者:“听他孩子说,市里边、原部队都要来人参加追悼会,很隆重,我很欣慰。老英雄,应该在身后有这样的荣誉。我年纪大了,不能亲自去,已经托人替我送上花圈,上边要写:‘你是最可爱的人’。”

其实,张立春只是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中的一个。电话中,魏巍不厌其烦地跟我说起他笔下的那些英雄:井玉琢、李玉安、王宿启、马玉祥……在晚年,魏巍一直和他们保持联系,井玉琢、李玉安去世时,他还写了悼念文章。不仅如此,任何一点有关过去战斗岁月的消息都让魏巍激动不已。“国庆50周年阅兵时就有参加‘松骨峰战斗’的队伍,我从电台里听到了,真是兴奋啊!”“松骨峰战斗”,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到的一次恶仗。

“随着张立春的去世,您笔下的英雄也大多隐入历史深处了。此刻,您想跟我们的读者说点什么?”记者问。

“和平是用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历史不应忘记他们。当年抗美援朝需要‘最可爱的人’;如今,振兴中华仍然需要‘最可爱的人’,中华民族永远需要‘最可爱的人’!”沉默片刻,魏巍说。(本报北京11月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