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十年学术之路的完整回放

2006-1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虎 我有话说

先秦史研究是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前赴后继,成果累累。詹子庆教授《古史拾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的出版,又为当代先秦史研究领域内增添了一项难得的学术成果。全书分

五卷,分类汇集了詹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至2005年共54篇科研论文,可以说是詹先生30年学术研究之路的完整回放,是詹先生在先秦史研究领域中经典心得的精彩再现。

首先,对先秦史领域诸多问题提出了新见。本书的前三卷为古史钩沉,共收录了詹先生近30年来所写有关论文28篇。这些论文涉及面广泛,许多观点都是有价值的创获。尤其是在对我国早期文明特点的把握上,该书多有独到之处。书中的相关论文,以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成果相结合,运用理论构架和两重证据法的方法论,指出了中国早期的文明几个鲜明特点:一是农业文明发达,工商城市兴起滞后,使得奴隶制得不到充分发展;二是宗法氏族制度长期保留;三是礼制建设全面、深入,而法制建设极不完善;四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通过对东方的东夷文化、南方的吴越文化、西辽河流域的古文化和中原古文明的交流、融合的对比和研究,詹先生进一步提出在中国早期文明发展史上存在一个“漫长的文明化进程”的新概念。这一创见性观点,对于我国早期文明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其次,对礼书礼学的内容作了深入的挖掘。礼书即《仪礼》、《周礼》、《礼记》,俗称“三礼”,不仅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和古代的重要典籍,也是古代典章制度、生活习俗规范的总和。詹先生的相关成果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礼的形成和发展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异质文化,是互相学习、民族融合的成果;二是礼作为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在“用夏变夷”、“变于夷”的进程中,对部族交融起了积极作用。以礼为代表的华夏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认为“礼”的基本要义是“明人论”,调节好“夫妇、父子、长幼、君臣”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人际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本书指出:传统礼学的核心是实现人际和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一个重要的创见,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认为研究历史,既要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也要研究贵族阶级历史;既要把重点放在生产力和经济关系方面的研究,也不能忽视上层阶级礼俗和社会生活的研究,过去忽视对《仪礼》的研究,应予改正。在《礼记》一书的价值判断上,詹先生认为《礼记》是后儒所写的主要讨论礼学思想的论文集,其中必然既有符合古史真实的可信元素,也有后儒的主观臆想和推衍成分,所以,“只要参照其他可靠的先秦历史文献和考古、古文字资料,进行校勘订讹,剔除虚妄之词,确定其真实可信的部分,这无疑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是十分有益的”。

其三,学习前辈,奖掖后学。学术发展的规律是承前启后,尊老扶幼,青胜于蓝。该书中也充分表现了詹先生对老一辈学者的敬重和学术上的承续,对后学的荐助和关心。如对老一辈史学家徐中舒、童书业、金景芳、陈连庆、赵光贤、日知(林志纯)等先生学术成果的继承。尤其是在其为后学所写的多篇序文中,包含他本人做人和治学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先生对后学的殷切关怀和热切奖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