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咬文嚼字”的立法故事

2006-1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新社记者 徐长安 我有话说
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如何审议立法?从全国人大常委袁驷的参政经历,窥一斑可见全豹。

袁驷,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三年来因为多次在审议法律时表现出来的字斟句酌的品格,让他成为媒体眼中“

咬文嚼字”立法者。

“2003年,我作为无党派人士,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又当选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步入了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袁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用几个事例介绍了自己三年来参与政事、“咬文嚼字”的历程。

中国第一部银行业监管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简称《银监法》)从2004年2月1日起实施。而在此法出台前,审议初稿时,袁驷就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审议《银监法》的初稿时,我就提出了质疑:《银监法》规定银监会监管所有的银行,但是谁来监督银监会呢?”袁驷发现,初稿对这个问题,并未说明。“我后来就发言,建议在《银监法》里考虑采取某种形式监督银监会的工作。”在后来《银监法》的修改稿中,袁驷等的建议就被采纳,最终出台的《银监法》增加了“银监会要接受国务院有关部门监督”的条款。

袁驷讲的第二个例子是审议人事任免。

人大常委会过去审议人事任免,给的材料中通常只有一两句话,对于被任免人的背景交代得比较少,也没有更多的履历。袁驷和其他委员觉得这样的材料太简单。“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审议一篇博士论文,只给你一个标题,一个作者名字,没有其他内容,你怎么审议?”在小组讨论时,大家对此提了意见。其后不久的一次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委员长就特别强调,听取了一些委员们的意见,从本次常委会开始,人事任免材料将提供更多的信息。后来的人事任免材料,除了附上了被提名人的照片,而且还交待了其学历背景、任职简历,还介绍了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外语能力等。

“对于这种改进我感到很高兴,同时也更加感到常委会工作和责任的重要。”袁驷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中国有13亿人口,共有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大约43万人中有一个全国人大代表;而近3000名代表中,有大约170名全国人大常委,18个代表中约有一个常委。“每个全国人大代表的身后有着43万人民的重托,每个全国人大常委的身后,有着18名全国人大代表和近800万人民的信任。”

三年来“咬文嚼字”的经历让袁驷参与政事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我个人很喜欢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制度,包容性很强,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每个人的发言都会见简报。表决时每人一票,不排斥不同意见,也不为少数人主导。每次法律草案的审议,不论是不是自己的专业领域,每个人都尽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修改时也会尽可能地吸纳进去,体现了很好的民主氛围。”

在中央统战部不久前表彰的先进人士中,袁驷作为无党派人士获奖。谈到专业人士参与政事,袁驷认为,各方面代表参加审议法律,作用非常重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制度,确实需要各方面代表人士,从各种角度、各个方位审议同一个法律文件,专业人士各自对自己的专业比较熟悉,这对提高立法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