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药费医疗费一落一涨透视医改走向

2006-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胡其峰 我有话说

只有医疗、医保和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改革真正实现了联动,建立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四降一升”才有可能切实起到减轻百姓看病负担的作用。

张伦摄

近日,来自江苏省的一项医疗服务项目调价公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项公示中提出的调价范围包括67个检验项目、11个临床服务项目、6种介入项目和53项手术收费共137项医疗服务项目。

此次调价之所以引发公众关注,主要原因是137项调价项目中,有125个项目价格都是提高的,而且上调的项目中有68%的增幅达到1倍以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等地已陆续下调药品的零售价格。从药费医疗费的一落一涨,我们可以透视医改的未来走向。

未来医药费用将有落有涨

此次调价中一项名为“免疫固定电泳”的检验从每次20元调至360元,提高了18倍。常规的小儿静脉输液从2.4元提高到10元,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分别从1.6元、0.6元调为两元,体检费从8元提至20元,胸腹水常规检查则从两元提高到18元。此外,还有10余项上调幅度超过千元,比如“小肠移植术”从1000元涨至5000元等等。当然,也有7个项目价格有所下调,如ABO血型鉴定从75元降至60元,手外伤清创术从150元调至50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来自上海的消息证实,上海市从10月31日起下调了478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这是继今年6月和8月降低共1200多个规格的药品价格后,上海药品年内第三次降价\(见本报11月1日4版\)。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显示,为进一步抑制药品价格虚高,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第20次药品降价,这将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药品降价行动,涉及以西药为主的100多种常用药,且幅度很大;有关人士认为,如果一切顺利,估计此次降价在本月就会正式实施。

一边是全国药价不断降低,另一边却是江苏省医疗服务价格水涨船高。在全社会呼吁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状况的大背景下,这一反差显得有些“扎眼”,但也为我们透露出了一个未来医改的信息:医药费用有落,也有涨。

涉及民生问题应召开听证会

据了解,江苏省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是在去年10月全省医疗服务改革大潮中一并推出的。当时全省7000多项医疗服务被归并为3916项,此前收费偏低的麻醉、手术等收费均被调高,同时大型设备检查费用被调低。此改革实行一年来,不断有医院“上书”物价部门,反映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仍然过低,医院收支失衡。除了医疗机构外,江苏省物价局在《公示》中也明确说明,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级价格、卫生部门也向省物价局反映,去年出台的医疗服务价格中有些不合理的部分。江苏此次公示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的。

在“看病难、看病贵”这个老大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城乡居民依然“因病致贫”的今天,任何医疗服务的涨价行为,势必会被公众投以高度质疑的目光。“为何不召开价格听证会”,成了公众针对江苏省此次医疗服务项目调价方案最大的质疑声。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中明确规定,“实行政府价格决策听证的项目是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列入听证目录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制定应当实行听证”。在江苏省制定的12类价格听证目录中,第11类便是“医疗服务\(特需医疗服务除外\)收费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主要医疗服务收费”,可以“由省物价局组织听证”。

该局一位相关人士表示,物价局之所以在网上贴出《公示》,就是为了听取老百姓的看法,如果某些项目拟调价格遭到普遍反对,就不一定会这么调,一些群众反映涨幅过大的,物价部门将会同卫生等部门对方案进行调整。

面对众多媒体的质疑,江苏省物价局11月5日作出表示,基本医疗项目调整要先听证,涨幅过大的项目要再调研,调价项目成熟一个调整一个,不成熟的坚决不出台。

江苏省的这一调价风波再次提醒有关部门:医改涉及民生问题必须召开听证会。

“四降一升”是医改趋势

据了解,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占到了50%~60%,而医疗仪器检验收费约占20%~30%,医生医疗技术服务收费约占10%~15%,国家补助只占很小的比例。其中处于决定性位置的是药品加成和仪器设备的收入。因此,“以药养医”现象既成了“看病贵”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也成了政府有关部门迫切希望解决的“矛盾焦点”。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卫生部就在对2002年全国城市医院财务收支状况、收支结构进行测算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总量控制、结构调整、适当降低”的原则,提出了“降低药品价格、降低医院药品批零差价率、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治疗费、降低高值医用消耗材料费用,同时提高诊疗费”的“四降一升”的改革思路;后来,“降低医院药品批零差价”又被明确为“取消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加成”。卫生部希望通过“取消医院药品加价”这一釜底抽薪的举措,有效抑制看病贵,改变医院“以药补医”机制,既减轻患者不合理的医药费用负担,又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卫生部目前正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医院经济补偿政策,探讨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四降一升”措施。毛群安还表示,包括这些举措的城市医改试点方案必须由国务院牵头、经与卫生相关的各大部委联动才能达成。卫生部目前只是就降低药价、取消医院药品加价等措施与相关部门确定基本方案,并送国务院审批。

解决看病贵要靠改革联动

“四降一升”能否彻底解决问题?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则表示:“可以说,‘四降一升’抓住了问题的一部分,但单靠这个还无法解决全部问题。”

这位专家说,现阶段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于三块:政府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入、药品收入。其实,医疗费用不仅仅与医、药的价格有关,还与提供医、药的量密切相关。虽然价格控制了,但如果提供的量增加了,医疗费用仍然有上涨的可能。比如,医院有的检查项目收费虽然下降,但如果仍然按照项目收费,医院通过多做检查,医疗费用也不会下降,“因而,‘四降一升’是否产生效果还要考虑‘支付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这位专家还表示,目前看病贵的因素除了价格不合理的原因之外,还与新药、新医疗技术的应用以及患者对医疗的期望值增高有关,再加上,由于医疗人群的经济负担不均衡,更是加重了看病贵。“有统计显示:目前,有1%的人群占用了33%的医疗费用,10%的人群占用了75%的医疗费用,这意味着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医保的覆盖面问题,这些仅靠‘四降一升’也无法解决。”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把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都归结到医院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其中许多因素是卫生部门一家根本无力解决的,比如医疗保险覆盖不到位、药品生产流通领域还存在大量问题等。

一位医院院长向记者“诉苦”: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的不合理直接加剧了看病贵。近年来,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比例逐年下降,政府补贴所占比重从1983年的24%,降到了2002年的8%,连支付退休职工的工资都不够。一方面是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减少,另一方面医院各种医疗服务的价格却由国家相关部门核定,医院只能在国家允许的定价范围之内提供医疗服务。目前医疗服务中基本能实现按成本收费的是新技术、新服务项目等,这一政策机制导致了医院不断追大求新,希望以更先进的设备、更权威的医师、更完善的环境赢得更多的就医人群。在国家不断减少对公立医院投入的同时,医院则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收费项目,以获取自身经费来源。

多位专家表示,医疗服务体制改革需要相应的财政政策和价格政策作支撑,在考虑城市医疗体制改革时,一定要强调综合改革,同步推进。抛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总体发展来单纯谈“四降一升”,将会使这个改革和以前的多种医改措施一样,流于形式、不了了之。只有医疗、医保和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改革真正实现了联动,建立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四降一升”才有可能切实起到减轻百姓看病负担的作用。

链接

■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全国医院的人均门诊费用年增长率为8.2%,人均住院费用年增长率为7.8%。其中门诊检查治疗费用涨幅高达10个百分点。

另据统计,全国医院平均门诊费用持续增长,药费比重下降,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门诊费用从1999年的79.0元增长到2003年的108.2元,年均增长8.2%。其中:药费年均增长5.7%、检查治疗费年均增长20.9%。2003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医疗费中,药费比重占55%,检查治疗费占28%;与1999年相比,药费比重下降5.2个百分点,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

■近五年来,全国住院费用持续增长,涨幅低于门诊费用。卫生部门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从1999年的2891.1元增长到2003年的3910.7元,年平均增长7.8%。其中:药品费用年均增长6.4%、检查治疗费年均增长13.2%。2003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费用,药费比重占45%、检查治疗费占36%。与1999年相比,药品费用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6.4个百分点。(辑自北京青年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