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产业为依托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6-11-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马晓国 我有话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十一五”时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是经济的基础,产

业是效益的源泉,产业是就业的载体,产业是后劲的依托。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百姓富。因此,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坚持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总的来看,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任务繁重。我国人均自然资源较少,而且相当长时期内耕地缩减、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再加上当前我国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低,相当大程度上仍在靠天吃饭。如果这种局面不能根本改变,就很难适应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很难持久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优质化、多样化的供给,很难长期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因此,从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出发,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而且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而且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发展特色产业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各地应结合自己的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业、草食畜牧业、茶叶、鲜花等。风蚀水蚀地貌景观、茫茫雪原林海、崇山峻岭、溪流沟壑、异象丛生的喀斯特地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以及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等都是魅力十足的旅游资源。要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原生态民俗等需要出发,坚持“生态优先、适度集中”,培育一批设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生态型旅游区。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可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娱乐业的快速发展,发展旅游业有助于直接和间接创造就业机会,就地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旅游业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收入,使其迅速脱贫致富。一些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畜牧业,积极推行畜种改良、舍饲养殖、疫病防控技术,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的比重。要把解决特色产业成长中的技术问题放在中心位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特色产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加工工业

现代农业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要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道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要把它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攻方向。发展精深加工,纵向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横向可以延伸比初级农产品更大的市场半径,内涵上可以充分体现科技含量、提高核心竞争力,从深层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农民增收。在实践中,要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为契机,通过工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形成工业企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有利于增加我国的财富生产力,防止“产业结构轻型化”,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经济自主。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调整政府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主要是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要加大国家财政投资和信贷资金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我们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推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要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用科学技术武装新型农民,降低农村发展的成本,增强农村发展的后劲。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产业为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