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院地合作:科技布局出新招

2006-1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齐芳 我有话说

本期关注:中科院新建研究所

今年9月,中科院在地方新建5个研究所的消息犹如石子落入湖中,激起了科技界的阵阵涟漪。有人赞同:新的研究所、新的科研方向和新的管理体制,这是中科院做出的有益尝试。也有人质疑:在知识创新工程一、二期中,中科院调整了一批研究所,使研究所总数由原来的123个减少到91个,为什么现在又新建研究所?这是不是改革的倒退?新建所高度强调区域分布、加强和地方政府合作,这是否与中科院“科技国家队”的宗旨相违背?孰是孰非,让我们的记者带你走进中科院去寻求答案。

完善科技创新社会价值链

在今年深圳高交会上,刚成立的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布置了200平方米的展台,展出了机器人、混合动力汽车等18个展品,其中4项在最后的评比中被授予“优秀产品奖”,并和环球数码等4家企业签订了成果转化协议。

对于任何一间研究机构来说,这都是一个足以自豪的成绩。刚刚走马上任的院长樊建平说:“其实这18个项目不完全是我们自己开发的,1/3的产品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1/3是合作开发的,另外1/3是别的单位拿到我们研究院来集成的。”他介绍说,深圳研究院首开先河,用院里20%的资源成立了一个工程技术中心,主要进行技术产业化工作,包括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他们还建立了一个公用技术平台,对科研人员和企业全面开放,既节省了科研资源,也给企业和科技工作者一个交流的平台。“说不定思想的火花就会在这碰撞中产生!”樊建平说。

中科院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解释说,完善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链,是中科院新建5个研究所的重要原因之一。潘教峰说:“实践证明,科学家办企业很难成功,只能走社会化成果转移转化之路。选择适当的领域方向,在相关科技需求旺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受体集中的地方共建研究所,将知识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紧密结合,无疑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科技创新社会价值链的有效途径。”

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新建所在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上的偏重,会不会越俎代庖,替代了企业研发的功能?谈到这个问题,曾经在企业工作过的严庆颇有心得,他现在是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他说:“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很多国有、民营企业更倾向于花钱买国外的成熟技术,而不愿投资研发,特别是在产品的中试阶段。这对国家工业发展、高技术发展都弊大于利。但在商言商,我们也不能说人家错。要想转变这个局面,现阶段科研院所必须承担起区域创新的责任,研究区域共性、关键技术,结合市场规划产业发展的重点,做好技术和产品储备,引导企业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

图为路甬祥(前排左二)出席共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签字仪式后视察该院。郭拓飞摄

还清科技布局的历史“欠账”

樊建平告诉记者说:“你们真该到地方上看看他们有多热情!”研究院筹建之初,深圳市领导还亲自到科研人员的暂驻地去看望他们,还指示政府相关部门“每天到这里来转转”,筹建过程中遇到问题马上解决。

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赵勤说:“地方对建所的热情都很高,出钱、出地、出人。除了宁波、苏州等地,很多地方政府也找到中科院,希望我们能在他们那里建所,甚至许诺更高的条件。但我们新所选址是经过周密论证的,是选择那些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意义,既有众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受体,又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区域。”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指出,科研能力的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协调、互相支撑;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尤其要考虑区域的布局结构。路甬祥说:“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科研力量,地域分布上过分集中在北京与上海,中科院自然环境研究的力量主要侧重西部,目前正应加强与沿海省市的合作,还清这份历史上的‘欠账’。”

占领前沿领域的学术高点

薛其坤院士来自清华大学物理所,从事纳米材料物理研究。对于这个前沿学科,薛其坤一直有隐隐的担忧。他认为纳米作为一种尺度,是交叉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方面。现在国内虽然很多科研单位在做相关研究,可是大多专于一门,很难跨学科合作形成合力。“苏州纳米所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做物理、做化学、做生物……等等相关研究人员集中在一起,这对于纳米方面的研究是很必要的。”薛其坤说。

同苏州纳米所一样,厦门城市生态环境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新建的5个所都有高度凝炼的创新目标,试图占领前沿领域的学术高点。樊建平更把诺贝尔奖作为研究院发展的方向,他说:“我们要把研究院建成国内外一流的集成技术研究基地,也许我们将来会因为集成技术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潘教峰介绍说,世纪之交的十几年来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其科研团体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科技布局调整。潘教峰说:“目前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方面提出需求最为紧迫的,当属于纳米、信息、生物、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认知、人口健康、资源环境等科技领域以及国家安全相关的科技领域。在这些领域部署建立相关研究所,实际上是更好地衔接中科院创新能力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客观需求,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需要。”

也许正如路甬祥所说,无论“撤”还是“建”,都是出于发展、提高的内在需求。其实,撤所、建所都不是中科院进行科技布局调整的终点,路甬祥说:“中科院将在知识创新工程8年试点的基础上,力争再用5年时间,真正建立起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科技布局,同时形成自觉持续进行科技布局调整的机制,为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链接:新建研究所的发展方向

中科院新建的5个研究所分别是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被称为“在调整中改革、在调整中发展”的重要举措。据了解,2008年至2010年,中科院将有选择地以合作共建方式再新建5个研究所左右。

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瞄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海岸带研究前沿,重点开展海岸带水资源与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海岸带生态保护、海岸带能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研究,为中国海岸带安全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生物能源为主线,加强工业生物技术在能源、资源和环保中的研发与应用。主要包括七个领域,微生物筛选改造,能源植物的培育与改良,微生物催化与代谢控制,生物降解过程,生物过程工程中的反应、分离和放大机成,生物转化过程和系统的计算机仿真,重要技术安全性评价。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科技的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微米技术加工的限制,向纳米技术加工延伸和拓展。重点选择的研究方向为纳米器件及其相关材料、纳米生物医学与纳米仿生等。

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面向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需求,在城市环境与健康,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等领域,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示范。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通过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学科交叉,提升我国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内外一流的集成技术研究基地、我国制造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一流制造企业的孵化基地。

  

延伸阅读:中科院科技布局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布局,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科院历史上共进行了三次重大科技布局调整,第一次重大调整从1956年开始,布局了计算、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等具有关键作用的新学科领域,加强了原子核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石油工艺、自然科学史等学科,至1965年底有院属研究机构127个,形成了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格局。

第二次调整从1978年起进行,重点恢复和重建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学科体系,强调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直属科研机构数量相对稳定在120至130个之间。

进入1998年,我国正面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着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科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过程中着力调整重点领域方向,展开了第三次重大科技布局调整。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一期、二期,中科院院属法人研究机构由1997年的123个调整为2005年底的91个。其中,在原45个法人研究机构的基础上组建了13个法人研究机构,新建了10个法人研究机构,3个植物研究机构转为植物园序列,7个研究机构转制为企业。新建和改造7项大科学工程。建设与发展了6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0个非法人研究单元。各研究机构也对其内部研究单元设置进行了大幅调整。

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中科院将把新建研究所控制在10个左右,其中2006至2007年,以完成现已启动或拟启动的研究所为主,2008至2010年,将有选择地以合作共建方式新建5个左右。新建所的操作程序上,将按照“整体规划、总量控制、逐所决策、扎实推进”方式进行;并建立了新建研究所建设验收制度,验收合格者方纳入中科院院研究所正常管理体系。并将鼓励高技术领域有条件的研究所在需求集中的地方设立分部,推动各所与大学共建青年科学家伙伴小组和联合实验室,与地方政府共建科技园与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与其它部门及相关企业共建研究机构、研发中心。

中科院领导层要求各新建研究所要按照中科院的科技布局调整整体工作方针,探索提炼新的目标、新的体制,打造新的人才队伍、新的环境和文化,力争为国家民族做出新的贡献。路甬祥指出,评价新建研究所的标准,第一是“要得到国内外科技同行的公认”,第二是“要使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满意”,第三是“要使企业和人民群众满意”;力争用5年的时间在中科院内部“排队”中走到前1/2的行列,用10年的时间努力力争达到在中科院内部“排队”中名列前1/3甚至更好的位置。

路甬祥说:“过去我们主要是通过调整、整合、撤并和转制,高度凝练科技创新目标,推进以研究所为单元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提高全院的创新能力,推动全院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水平的提高。现在我们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势,又要求我们在巩固、提升已有研究所创新能力建设、组建‘1+10’创新基地的同时,有目标地部署一批新的研究单元,包括新建一部分研究所。”

路甬祥表示,中科院已在新建研究所方面形成明确原则,即:领域方向要符合中科院的战略重点,符合国家和区域科技战略需求,符合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相互关联、交叉综合,形成聚合效应;战略定位要符合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要求,带动区域相关高技术产业群发展,或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条件要选择有众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受体,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人才;科技队伍要有一定基础,从海内外吸引和集聚本领域高水平人才。(科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