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淮阳:历史文化的宝库

2006-1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德润 我有话说
拂去岁月的尘封,人们惊奇地发现,豫东平原的历史文化名城淮阳,原来是块神圣之地――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里曾挥笔写下“羲皇故都”、“人
文始祖”、“万姓同根”、“道天理地”。

早在5.7亿年至19亿年震旦纪期间,地球表面绝大部分是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淮阳古陆。这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潜心研究作出的判断。

6000多年前,当华夏先民拿着磨制石器与野兽搏斗的时候,聪明、勇武的伏羲便带领部族沿黄河东下来到淮阳,在宛丘定都。他教民兴渔猎,养牺牲;正姓氏,制嫁娶;定四时,制乐章;画八卦,分阴阳;以龙纪官,分理海内。开创了中国畜牧业先河,实现了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摆脱了洪荒时代的蒙昧,从而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历史越过了千年。神农带领族民从烈山走来,定都伏羲旧墟,淮阳始称陈。神农在淮阳的土地上放火烧荒,耕犁播种,收获了大量谷物,首创了中国农业。又尝百草、兴医药,使人们减少了饥饿和病痛。

夏代,陈为豫州之地。商代,商汤把舜帝的后裔虞遂封到陈地。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分封诸侯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舜帝的后人妫满,封到陈。妫满在淮阳龙湖中的岛屿上筑陈城,建陈国,以国为姓,是为胡公。胡公传20世,历643年。至今陈氏子孙达7000多万,遍布全世界。秦统一中国后,淮阳设陈县,后置陈郡。公元前209年,陈胜率农民起义军在陈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张楚,并以陈城为根据地四路发兵打击秦二世政权。西汉初,刘邦翦除异姓藩王,封儿子刘友为淮阳王,建淮阳国。东汉复建陈国。三国时代,曹植被封到陈国,谥陈思王。南北朝以后,淮阳先后设为州、郡、府,始终是政治、经济、文化重镇。

历史的积淀使淮阳的文化资源凝重而深邃。268处古迹名胜,12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5处春秋至汉遗址,3万多件馆藏文物,向世人展示着淮阳昔日的辉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宛丘地下古城的发掘,使伏羲都宛丘的传说和记载变为信史。

为追念伏羲功德,春秋时建伏羲陵,汉代陵前建祠。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英宗朱祁镇,清康熙、乾隆等都曾为守护、修建、增建、扩建太昊伏羲陵亲颁诏书,使伏羲陵广达875亩,形成了皇宫式的古建筑群。朱元璋曾自制祝文遣官致祭。黎元洪亲临朝拜,树匾立碑。每年海内外龙的传人来祭祀者达数百万人。

淮阳是一座远古信息的生态园,淮阳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宝藏库。这里的名胜古迹、文化遗存比比皆是。一处处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辉。科学技术集中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从淮阳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上地下文物看,数千年前淮阳的筑城技术、制陶技术、冶炼技术、铸造技术、造楼技术、雕塑技术等都是相当先进的。在意识形态领域,淮阳古代哲学、文学、音乐、舞蹈、书画艺术、戏曲、杂技、工艺美术等都曾经为祖国的文苑和艺苑增添光彩。

1985年春天,我刚刚从新华社河北分社调河南分社工作,第一次调研采访就来到淮阳古城。拜谒“人祖爷”伏羲之后,又到龙湖中的古弦歌台孔子讲学处凭吊。博大精深的伏羲八卦不仅在当时代替了结绳之政,使人类的头脑聪明起来,而且,它蕴含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对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仍有指导意义,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根。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三次来陈,在这里讲学四年,教授诗、书、礼、乐,淮阳许多人成了他的入室弟子,其中4人被列入72贤。

一个没有哲学巨子和伟大英雄的民族,是一个精神瘫痪的民族。而中华民族横空出世,大哲人、大英雄辈出,他们的哲思和品格为后世汇聚了珍贵的遗产――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荣的纪录。淮阳为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

淮阳的文学艺术自古就十分繁荣。早在周代,陈国民歌“陈风十首”就被孔子选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三国建安诗人曹植在陈留下了《伏羲赞》、《神农赞》等诗作。晋代,淮阳作家王隐著的《晋史》堪称史籍中的杰作。唐代诗人李白、岑参、张九龄、李密、白居易、李商隐、张继、卢纶、温庭筠,宋代诗人、文学家苏轼、苏辙、张耒、陆游、张咏、晏殊、程颢、王禹?等,或来淮阳游览、拜谒,或在淮阳长期任职、居住,给淮阳留下了600多篇诗歌和散文,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淮阳是中国古乐器的发源地,最早的乐器埙和琴瑟是伏羲都宛丘时首创的。淮阳又是古代舞蹈的故乡,原始舞蹈历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在传扬着伏羲、女娲、繁衍龙人的神话。原始社会的真图腾活化石――淮阳泥泥狗,反映着原始初民对于生殖、图腾和神?的崇拜。淮阳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化依然传承着远古遗风。

淮阳人民数千年来创造和积累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人类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历史文化作为观念形态,是历代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是历史经验的迭压和浓缩。如能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学习、借鉴,无疑可以深刻地了解过去,全面地认识现在,正确地把握未来,提高我们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创造性。更何况,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编写《淮阳历史文化丛书》,就是希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增添一份先进文化的支撑和民族精神的动力,鼓舞更多的人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淮阳历史文化丛书》对源远流长的淮阳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挖掘、系统整理、精心提炼,是一项十分浩繁的文化工程。编写人员披卷书海,呕心沥血,努力做到资料翔实,去粗取精,笔墨严谨,评述精当,做到了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兼备。我衷心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中国和世界更多的人认识淮阳,让淮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系本报副总编辑)

《淮阳历史文化丛书》中华书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