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明惠州 和谐发展

2006-1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张景华 我有话说

经济篇:后发争先,攥紧“数码”“石化”两拳头

提起惠州,人们就会想起以TCL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工业企业集团。惠州确立了“工业立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瞄准了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资金密集型的新型电子工业,大抓招商引资,至今有8000多家“三资”企业落户惠州,其中有25家

世界500强企业。惠州造就了全国瞩目的“惠州现象”――TCL、德赛、华阳、侨兴等4家企业跻身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前25位,惠州连续10年成为全国前5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凭借这一实力,惠州成为全国首倡“数码文化”的城市之一,已先后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惠州国际数码节”。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代诗人的这一名句,正随着迄今为止中国最大合资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投资200多亿元人民币的中海油1200万吨惠州炼油项目的动工,而被惠州人改写为“一自油城建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从1988年发起,到2006年建成投产,历经18年。惠州规划了30平方公里的大亚湾石化区,提出了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石化区总投资达1500亿元,打造惠州乃至广东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科学发展的道路,成就了惠州“后来居上”的发展势能,以及放眼未来的发展气魄。新任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充满信心地说,“十五”期间,惠州GDP翻了近一番,2005年,全市GDP为803亿元,在广东居第8位,2006年,惠州将有望往前排到第6位。在“十一五”规划中,惠州提出了“未来5年力争再翻一番,生产总值要超过1700亿元”的发展目标,全市人民正信心百倍地为“5年再造一个新惠州”而努力奋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惠州市多个分项指标居前10名,综合竞争力位居大中城市前列,成为中国华南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之一。

生态篇:绿水青山,珠三角城市中的“另类”

“青山飞白鹭,城里闻鹧鸪”。记者在惠州城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工业发达的惠州,竟然处处山青水碧,城市沿路的椅子上摸不到一点灰尘,空气中还带着山岚的甜味,怪不得有人称惠州是珠三角乃至华南工业城市中的一个“另类”!

“半城山色半城湖”,惠州这个小小的地级市却集山、海、江、湖于一体,这样的自然禀赋在全国少有。“惠州是一块上等的西装面料,决不能裁剪成底裤而被糟蹋了。”前惠州市委书记柳锦州的这句话,在惠州可谓家喻户晓。“天生丽质”的惠州把自然生态禀赋视为最宝贵的生命线。“经济发展起步虽然晚了点,但起点一定要高”,惠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将环保当作惠州发展的重中之重,避免了走发展工业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以保护珠三角的母亲河――东江为例,东江从惠州穿城而过,保护好东江水,事关下游多个城市特别是香港的繁荣与稳定。惠州把保护好东江水,视为一个“政治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近5年来,惠州一方面投入超过61亿元巨资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数码电子等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东江流域的结构性污染问题,确保东江惠州段水质始终保持在一至二类标准。

石化产业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一向敏感。惠州给大亚湾的发展定位是建设“石化新城,绿色港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在一片灌木丛中的一棵树上发现了一个鸟窝,里面有几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的鸟蛋。合作方特意请来动物专家,用两个月时间妥善安置了这个鸟窝。惠州老百姓说,中海壳牌项目带给惠州的不仅仅是历史性发展机遇,还有国际先进的环保理念。

文化篇:“四东文化”,擦亮惠州的文化名片

惠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宋代文豪苏东坡谪居惠州近3年,对惠州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惠州又是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根据地之一,尤其以国民革命军东征和东江纵队抗日最为著名;惠州人杰地灵,是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革命先辈的故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忠勇报国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彰显。惠州重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把东坡文化、东征文化、东纵文化和东江文化等“四东文化”,纳入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着力发展地域文化。目前创作形成了以“四东”为主要题材、反映惠州历史人文的系列作品――大型声乐作品《东江明珠》、《东纵组歌》、长篇小说《少年叶挺》、《苏东坡谪惠州》;电视剧《苏东坡与王朝云》、《烟雨苏堤》;电影《东江特遣队》等等,为构建和谐惠州注入了精神动力,擦亮了惠州的文化名片。

2000至2005年六年间,惠州相继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城市的文明进步,使惠州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优势更加凸现出来,为惠州新世纪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采访手记:和谐惠州卓尔不群

采访惠州,自然会与珠三角的其他城市相比较,记者体会最深的是惠州的三个特别之处:一是惠州的经济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毗邻深圳特区,但并没有搭上改革开放第一班车:一个“熊猫汽车”项目,曾经惹来一场虚热,房地产泡沫给惠州人带来了刻骨铭心的痛;一个“南海石化”项目,让惠州人苦苦翘首了十多年。但是,惠州人并没有因为种种挫折而气馁,近年来惠州经济反而后发争先,后来居上,为创建文明城市筑牢了物质基础。二是集山、海、江、湖于一身的惠州可谓“天生丽质”,但惠州人没有牺牲自己的“美貌”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是靠大力发展数码电子等无污染、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避免环境遭受破坏。即使是在拥有世界级“巨无霸”中海壳牌项目的惠州大亚湾开发区,也靠国际先进的环保理念定位为“石化新城,绿色港湾”。三是与珠三角一些新兴城市相比,惠州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000多年前,惠州就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客居惠州近3年,留下了千古佳句。惠州近年来注重提高市民素质,打造独具特色的“四东文化”品牌,凸现了城市文化个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

“历史名城、山水丽城、数码e城、石化新城”这一张张城市名片,使惠州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大中城市中显得卓尔不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