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名城名镇的一半是文化

2006-1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汪钦 我有话说
过去,我国城市化水平一直很低,长期守着二八开、三七开的城乡格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明显加快。“九五”末期,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6%,到了“十五”期末已经达到了43%。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将增长4.2%,今后每年增长0.84个百分点。因此,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健
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特别是提高中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这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要建设的中小城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建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今后的城市竞争和协调发展是在城市群之间进行,是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这就要求每个中小城镇在城市群中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的个性。

应该说,再小的城镇也是世界性的,它要在城市宏观格局中,在城市(镇)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比如江苏吴江县的盛泽镇,虽为弹丸小镇,但却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四大丝绸之都”。盛泽丝绸历史悠久,并已形成丝绸业集群,位居中国丝绸业的领先地位,并凝聚了丰富而厚重的丝绸文化。云南的丽江以其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风俗文化,成为国内外理想的“游憩之地”,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0万人次,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全球人居优秀城市”、“全球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城市之一”。

中小城镇绝不应是“千镇一面”。如广西梧州以“世界人工宝石城”著称,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工宝石产自这里;河北的肃宁小镇以“中国裘皮之都”闻名于世,其裘皮交易量占全国的60%-70%,年交易额达35亿元。天津的“千年古镇”杨柳青,是世界闻名的“年画之乡”,每年向世界销出年画三万余张。许多小城镇的发展经验证明,城镇个性越突出,差异化竞争优势越明显,受其影响的区域越广,升值的潜力也就越大。盛泽、梧州、丽江、肃宁、杨柳青如此,义乌、张家港、绍兴、南浔等更是如此。浙江义乌本是一个农村小镇,近30年来,竟然发展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小商品之都”,一个现代全功能的商贸城。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共有小商品50万种,而义乌就有40多万种。

上述小城镇建设的经验说明,发展小城镇必须首先抓好经济,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农村乡镇建设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才能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和城市群整体竞争能力。

上述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也说明,建设一座名城名镇,不仅仅是有一张城镇规划图就能办到的,还需要精心策划、精心设计,必须充分挖掘城镇各种资源,包括历史的、人文的、经济的、自然的、地域的、科技的和潜在的资源,进而在城市群中选出自己恰当的位置。要有独特而明确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才有可能出现名城名镇。

建设一座名城名镇,同建设一个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名牌不只是一个企业、一个城镇的符号,更重要的是它凝聚了企业的文化、城镇的文化。人们常说名牌的一半是文化,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名城名镇的一半,乃至更多也是文化。一座没有文化内涵,没有理念的城市,就没有灵魂,没有导向力、凝聚力、辐射力和激励力,自然很难做到持续发展。

中小城镇品牌形象,是指一座城镇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镇的总体特征和风格。城镇品牌形象是在城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镇的历史传统、城镇标志、经济支柱、文化底蕴、居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到的品牌形象,是城镇各种内在资源挖掘、提炼、组合与具体工程规划、设计和实施相结合的“神形合一”。打造城镇品牌形象,是城镇个体在城镇之林中凸现城镇品牌,闪现特定的光彩,以利于达到城镇与居民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对于企业,城镇是群体,而企业是个体;相对于事件,城镇是永恒,而事件是一个时间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哪怕是一个两三万人的小镇,它所包含的行业、涉及的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生存状态、居住质量、人口素质都是全面的、深厚的、广阔的。可以说,城镇品牌形象的促进,是一项繁杂而浩大的工程。这项工程的建设,需要较好的经济基础,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

需要强调的是,要恰到好处地展现文化底蕴,凸显文化特色,必须遵守品牌运作的基本规律,其中尤其应注意掌握现代公共关系手段。因为一个城镇的品牌形象,涉及到政府机构、行业组织、管理部门,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历史、地理、地质、气候等诸多方面,需要科学系统的论证、策划与推进,需要有意识地借助现代公共关系的整合能力。(作者为《公关世界》杂志社社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