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苏高校为提高研究生质量“探路”

2006-11-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扩招导致研究生培养呈现“用数量换质量”的尴尬局面,一味的硬性规定使得“研究生”成了“论文生”,就业压力为“攻读研究生”披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没有读不了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逐渐成了当今大

学校园里心照不宣的写真。

面对研究生教育的困境,江苏高校在反思的同时,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2004级的研究生小王最近有些郁闷,他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应用随机过程》的成绩因为位列全班后5%,必须重修,类似小王“遭遇”的同学还有不少。这一切都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在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阶段实施的“末尾淘汰”制。“‘末尾淘汰’就是每学期数理类公共基础课成绩排列后5%的学生一律视为该学位课程考试不通过,必须补考或重修。”该校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的孙东平主任说,“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为了论文而论文’的模式,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研究’生,而不是‘论文’生。”

在一些高校研究生中,对导师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有水平的没时间,有时间的没水平。”为了理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强化导师责任,从2007年起,东南大学实行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即导师注重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培养人才,研究生则要从科学研究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提高学术水平。导师既要负责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又要承担资助研究生的相应责任,参与培养基金的申请和管理过程。“明晰导师责权的目的,主要是使导师和研究生对质量问题的重视不仅建立在道德约束上,而且与他们的声誉和利益直接相关,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东南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胡敏强说。

针对部分研究生“早上睡到九点,下午睡到三点,”的慵懒状况,东南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上引入了竞争机制,从2007年起,研究生入学时不再区分公费生和自费生,取而代之的是奖助学金的大幅提高。这样一来,研究生交学费入学后,每年都面临奖助学金的竞争压力。学费交了以后,能不能通过奖助学金“收”回来,能“收”回多少,是“赚”还是“亏”,完全取决于各自的努力程度。像东南大学这样“试吃螃蟹”的在全国共有17所高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