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006-1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山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这一深刻论述既显示了理论认识的新高度,也显示了推进实践的新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

一、立足关键时期,深刻理解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地位的重大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国际形势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而又使我们面对着许多难以预料的严峻挑战。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又必然会使一些根本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露出来。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化解矛盾,应对挑战,抓住和用好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内在要求。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也要求社会更加和谐。多年来,我们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事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一腿长、一腿短”的现象。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出来,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并进而给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巨大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协调发展,更加关注社会事业建设,努力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三是解决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和谐因素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拥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干扰着我国政治稳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正因如此,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是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都是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深刻体现着党的决策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一经提出,就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二、总揽发展全局,全面把握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地位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总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把实现社会和谐作为我们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现实课题。同时把和谐社会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并具体勾画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主要任务,实现了总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有机统一。这表明我们党已从理论、实践和工作各个层面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

――从理论认识上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地位。社会和谐历来是人类不懈的理想追求,也是社会主义不懈的奋斗目标。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着对和谐社会理想的探索和追求。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实践者和发展者,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理论创新,将构建社会和谐的问题提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从而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发展目标上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地位。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首先,六中全会把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实调整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在党的重要会议和文献中第一次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放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这一认识的深化,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涵,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其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具体规划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八大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这充分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的思想,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来谋划,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来部署。

――从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要求上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地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要求我们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提到了全社会的面前。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事情,也不仅是人民政府的事情,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和谐,来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从而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三、着眼整体推进,牢牢抓住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地位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具体的规划。认真学习贯彻这次全会的精神,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着眼整体推进,把握关键环节。

――坚持科学发展是基础。从根本上说,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必须通过科学发展来实现,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注意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就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六中全会提出的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这两个“更加注重”的要求,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以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来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等,使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从而推进社会和谐。

――实施制度建设是根本。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可以有效保证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措施,要加大制度创新和建构的力度,尽快形成保障社会和谐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六个方面制度建设,这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谐社会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内容和着力点。

――完善社会管理是保障。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障。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比较落后,政府管理职能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社区为主导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还不健全,各种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还比较弱,各种社会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不断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文化是支撑。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强大精神支撑作用。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各级党委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并提出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是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要担负的领导责任。担负起这样的领导责任,必须首先实现党内和谐,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执笔:陈家付、刘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