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谈杂议

2006-11-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第14期《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作为一个现代人,老子给我的感觉是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熟悉的是,他在《道德经》中说的一些话,在今天仍然被频频引用,以至成为成语、箴言。如著名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陌生的是,虽说《道德经》仅有短短五千言,但平时却很少去读它,太抽

象而又太深奥,读不太懂。

王博教授认为读书时对一本书的把握“先立乎其大者”,并认为《道德经》的“其大者”在“君人南面之术”,这既给读者传授了读书经验又予以了释疑解惑,使我对《道德经》又一下子亲近了起来。安徽铜陵有色机厂张邦来

读《道德经》就会读到“无为”二字,何谓“无为”?

“无为”就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和消极避世吗?不然!按此论,那老子应尹喜之邀留《道德经》五千言,本身就是“有所为”了;老子曾语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说这话难道也是消极避世吗?可见将“无为”简单理解为消极与无所作为是大谬之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矣。”损的是什么?损的是“欲”;损的是谁的“欲”?损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日渐膨胀的私“欲”;每天都提醒自己克制自己的一己私“欲”,才能达到老子所说的“无为”状态。

“无为”更不是达到“无不为”的手段、工具和捷径!如果强要说“无为”是工具和手段,那“无为”是我们最终感知并认知“道”的工具和手段。古之人,将“无为”移作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今之人,将“无为”作为获取“无不为”的捷径,都是大违老子本意的杜撰和借用。

“无为”是指人应该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坚守“无欲”的状态,以期达到符合“道”。人只有在“无为”的境态下,才能体悟到老子所说“道”的真谛。

如果用西方哲学框架来解读《道德经》,那么“无为”是方法论,而“道”是老子的世界观。这也许是《道德经》一书成为西方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原因吧。西方人以其自身哲学研究方法来解读《道德经》,正确与否还有争论,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理解《道德经》这本产生于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宝库。北京读者张志宏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体现的洒脱和释怀,是超越一般学术的境界。

“绝学无忧”,老子不仅认为世上纷扰的各种学说的消亡并不堪忧,就连自己学说的消亡也不值得忧虑。老子从不以为自己的学说将永不泯灭,但亦不担心,他认为“道”将永存世间,而感悟到“道”的人和学说也将层出不穷,不断感知和论述的状况也将长久存在。

这种认知的境界确令后人叹为观止!基于此,我们今天不断研读《道德经》一书,确实对我们大有裨益。光明网友

老子的《道德经》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像“上善若水”这种话,单从字面上看就很美。所以我觉得也应该谈一谈《道德经》在文学方面的意义。光明网友

在不经意间浏览到光明讲坛,眼前为之一亮,感觉这种形式非常好,真如讲坛宗旨所讲那样:共享思想的盛宴。最好之处在于共享,通过网络使我们这些平民百性,也能领略大师学者的智慧风采,汲取丰厚文化成果,在思想盛宴的滋养中丰富知识,感悟人生,提升素知,完善自我。读者李季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