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免费“进城教育”让十万外来民工融入杭州

2006-1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章苒、应曲川 我有话说
新华社杭州12月7日电(记者章苒、应曲川)2006年农民工网站新农门网对十多个城市5000名外来民工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杭州是最能留住农民工的城市之一。

杭州市副市长杨戌标说,农民工对一座城市的满意度,意味着这座城市的和谐程度,这其中杭州民工学校的“进城教育”功不可没。5年来,杭州市700多个

建筑工地开办了免费民工学校,十万多名外来务工者在这里开始融入杭州,向新市民转变。

杭州民工的工地学校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副主任陈春来给不少民工学校上过课。陈春来说,给民工们上课与给学生们上课不一样,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趣味性,给他们上课,我要比给本科生上课多花5倍的备课时间。

现在杭州市有200多个在建工地的民工学校正在开课。工地一开工,民工学校就开学。一个月八个课时,课堂就设在食堂,下雨天和晚上开课,工作学习两不误。杭州市有统一编定的教学大纲,包括六门必修课和四门选修课,有统一的教材,专门的义务讲师团,企业自己又另外编写了补充教材。课程设置除了施工技术、安全须知以外,还增加了法律法规、文明礼仪、消防知识、卫生保健和城市生活指南一系列为民工服务的实用内容。据了解,杭州市最新规定凡是建设工程造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建设工地都要开办民工学校。每年开展一次优秀民工学校评选活动,评选结果记入企业信用档案;2007年开始,没有建立民工学校的建设工地,不能申报省级建筑安全标准化工地。

学会排队、过马路,做新市民的第一步

文明礼仪讲师团戴一江老师在课上告诉民工们,随地吐痰、乱穿马路、插队起哄、光膀子上街,这些从农村带来的习惯,在城市里,都是不文明的表现。听课的学生们,有的脸红了。下课以后,食堂开饭,工人们全都自觉排成队打饭。

来自江西农村的木工邓沐海说,在农村,没人跟我们说这些,也没觉得插个队有什么不合适。现在老师都提醒我们了,我愿意改,谁不想做个有教养的人,走出去让人尊重?

杭州市建筑企业管理站副站长余子华说,农村有农村的习惯,城市有城市的规则,这中间的差距轻则带来误解与不满,重则酿成悲剧。但是城市与外来民工间的距离,并非不可逾越。

杭州市副市长杨戌标说,在我们像要求一个合格市民那样要求外来民工之前,首先应该给予他们市民应享受的权利。在我们抱怨、指责外来民工给城市管理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前,从市民到城市的管理者都应该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尽到教育、引导的责任?

民工的满意度,凸显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杭州市南星桥派出所民警金志亮,只要辖区工地新来了民工,他就要去上一堂法制课,这已经成了日常工作内容。

金志亮说,建筑工地向来是治安案件高发区,由于民工群体相对法制观念淡薄,以前,经常会因一些小纠纷就引发群体斗殴,把事态扩大。自从有了民工学校,派出所就经常到学校进行法制教育,能及时掌握民工的思想动态,很多矛盾都能提前化解。

余子华说,开办学校的地方,打架斗殴的少了,看书学文化的多了;民工主动要求签订劳动合同的多了,与企业的纠纷少了;民工与社区的交往沟通多了,社区百姓对工地的投诉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骑车带人、横冲直撞的少了。原来城市管理者最为头痛的难题开始破解。而杭州12345市长热线,也连续三个月没有接到关于建筑工地、关于农民工的投诉电话。

专家指出,大部分农民工不订报、不看电视、不上网,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却没有机会与这个城市交流对话。隔阂由此而生,许多恶性事件也因此埋下种子。民工学校解决的不仅仅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城市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对话平台,让民工真实感觉到城市给予的关爱,彼此接纳,和谐相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