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故乡的呼唤

2006-1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凌翔 通讯员 赵法文 我有话说
在山东省胶州市,南三里河村党支部书记薛瑞海是个“名人”。他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赴法国留学归来的背景,有着山东工业大学本科和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毕业的“光环”;更主要的是,他在三年前毅然响应乡亲们的呼唤,抛下在烟台留学生创业园创办的已颇具规模的企业,回到这片土地,甘当一名“不拿一分钱工资”的
“村官”。

想不到,仅三年多时间,他就靠发掘本乡本土的“三里河文化”,靠“胶白”(胶州白菜)品牌再造,把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变成了拥有集体资产2000多万元的富村,使村民人均收入猛增到7800元。如今,在他的带动下,“胶白”已经演变成胶州市一个庞大的产业。有关专家称,目前仅“胶白”的品牌价值就达到了4亿元!

他眷恋那片土地

南三里河村是闻名的三里河文化遗址所在地,这里曾创造和孕育出灿烂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也是薛瑞海的故乡。

2003年春节刚过,身在烟台的薛瑞海接到时任胶州南关办事处党委书记牛润芝的一个电话,动员他回家乡担任南三里河的“书记”。当时,他并不认识这位牛书记,刚接到这个“莫名其妙”的电话时,他懵了。

谁知道,就在接到这个电话的几天之后,牛书记又专程去了烟台,而且连去了两次。谈的仍是这个话题。

原来,那几年南三里河村“乱”了,“乱”得没法子收拾了。村里的一帮年轻人整日打架斗殴、砸门敲锁,三天两头“进”派出所;村里三年换了五个村支书,上访仍是不断。面对这种局面,南关办事处党委为彻底解决问题,只好组织人马深入这个村挨门逐户地摸底排查,希望找到能真正为村民们办事的“掌舵人”。结果,一位50多岁的大嫂道出了自己的看法:“村里要想真正好,最好找个有文化的人‘当家’。瑞海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又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从他对父母的孝顺劲儿和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劲儿,就能看出他的人品。如果能拉他回来,说不定这个村还能好起来。”这位大嫂的想法,也是全村绝大多数村民的想法。南关办事处党委在研究之后,决定由党委书记亲自出马去“拉”薛瑞海。

那是在牛书记第二次专程去烟台的时候,他情真意切地对薛瑞海说:“你已经拥有几千万资产了,放点精力去为老百姓做点公益性的事情,人这一生也就充实了。”

这位基层干部的一席话,叩动了薛瑞海的心扉:“这一生,就想做点真正的事。”这是他的口头禅,更是人生信条;况且,在内心深处,他依旧眷恋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挂念家乡那些疼他爱他的乡亲。他接受了牛书记的邀请。

薛瑞海要回村里当书记的消息,首先在他的家庭引起轩然大波。他的兄弟姊妹无法理解,纷纷给他打电话“抗议”;他的妻子感到不可思议,在家中闹起小“地震”。他年过八旬的父母双亲仍生活在南三里河村,知道消息后,更是想不通,老父亲气得骂他“疯了”。

他还是义无返顾地回来了。2003年5月10日,他回到南三里河村。上任之初,他便郑重向乡亲们承诺:不拿一分钱工资(此地村支部书记每年的工资加奖金约四、五万元),要真心实意地为乡亲办事情。

上任后,薛瑞海没有急着召开村民大会,而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了解村民的想法,摸清村庄情况。一个多月后,他的思路也渐渐成熟了,那就是:要发挥这个村的自身优势,靠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打“文化牌”,把乡亲们,更是把这个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村庄带出困境!

“胶白”品牌再造带出一个产业

“薛瑞海要种白菜了!”――2003年夏季刚过,刚刚上任几个月的薛瑞海,便在村里抛出了“发展大白菜种植”的思路,竟一下招来众多的非议――

“清华大学研究生回来种白菜?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

“在国外喝过洋墨水,为何不从外国拉来几个企业,让我们也发点‘洋财’?”

是啊,不能怪这些乡亲们,因为他们还不清楚,自薛瑞海走马上任开始,便将目光盯上了大白菜。这是当地的优质资源。他组织人员开始跑青岛、进北京四处搜集材料,经研究发现,有着1000多年栽培历史的胶州大白菜,原产地就是南三里河村。这种白菜具有质柔嫩、味甘甜、汁白如乳,营养丰富、纤维细、叶帮白、产量高等特点,远在唐代即享盛誉,传入日本、朝鲜,称为“唐菜”。在鲁迅先生和陈毅元帅的佳作中均有赞美胶州白菜的佳句。据党史文献记载,1949年毛主席出访苏联为斯大林祝寿,所携国礼中就有胶州大白菜。

然而,薛瑞海在回村后调查发现,许多年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胶州大白菜早已“沦落”了,这种“沦落”不只在品质,还在品牌。那时侯,村民种出来的大白菜混同一般,与其他地方种植的大白菜已没有区别。因价格太便宜而任其烂在地里的事时有发生。

“决不能把黄金当沙卖。”在村民大会上,薛瑞海向乡亲们讲起了胶州大白菜历史上的辉煌,讲起了“复活”胶州大白菜蕴涵的巨大商机。这年秋天,为打消乡亲们的疑虑,他决定先建一个5亩地的胶州大白菜示范基地,并为此成立了村集体所拥有的专业公司进行运作。他有信心为南三里河村的集体经济掘出“第一桶金”。

为了找回胶州大白菜的特色,更为了使种出来的大白菜符合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南三里河村聘请了农业技术人员对大白菜基地进行长期现场指导。在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下,大白菜基地用肥全部采用农家肥、豆饼,灌溉水也是经过净化的地下水。

科学的管理,终于使这里的大白菜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为了这“第一桶金”,他把在大学学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运用到了白菜基地管理上,在培育、生产上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生产规程执行;并注册了“三里河”大白菜商标;在包装上进行规范化,销售上实行“坐地销售”,杜绝了销售中的假冒行为。当年,其他品种的大白菜价格降至每斤几分钱,而南三里河村大白菜基地的白菜却卖出了30元两棵的高价。

他成功了,村民们也口服心服了。2004年,薛瑞海又把大白菜基地扩大到30亩。为了把他们的大白菜卖出更高的价钱,也为了在全国叫响品牌,这年冬天,薛瑞海又带着大白菜样品,去了北京。跑国宾馆、推销进财政部、发改委等。另外,为了提升“胶白”的品牌,他还在北京向品牌专家们求教。

从2004年开始,胶州三里河大白菜“火”起来了。胶州市农业局农艺师沙科洋告诉记者,这一年,全国蔬菜批发市场上大白菜的批发价是一分钱一斤,菜农们苦不堪言。也是这一年,三里河的大白菜却卖到了80―90元两棵的高价,而且供不应求。沾三里河大白菜的“光”,胶州市蔬菜批发市场上大白菜的批发价也是一路上扬,到年底竟长到了每斤3.5元的高价,是全国批发市场价格的35倍!沙科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全胶南市大白菜种植亩数计算,2004年全胶州种植大白菜的菜农,增加收入达3970万元;而周边县市纷纷涌进胶州批发市场进行大白菜批发的菜农,增加收入至少在5000万元以上!

2005年,为使更多的乡亲受益,薛瑞海又组织成立了“三里河大白菜协会”。这个协会不仅成为村民们种植大白菜的“领头羊”,还为村集体创出200多万元的效益,综合经济效益达800万元以上。这一年,“三里河大白菜”的市场价格也长到了120元一箱(两棵),而且还是供不应求。不久前,记者到南三里河村采访时获悉,今年这里的大白菜价格又长了,是180元一箱(两棵),并且,白菜基地的15000箱白菜早在11月上旬就有了“现金订货”的买主。

毕业于莱阳农学院的沙科洋是胶州市农业局主抓白菜种植的农艺师,也是南三里河村的技术顾问。他告诉记者,在薛瑞海和“三里河白菜”的带动下,大白菜种植从2005年开始便发展成为胶州市的一大产业。在2004年前,胶州市的大白菜种植面积是3万亩,按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产值为3000万元;如今,全市的大白菜种植面积已发展为6万亩,按实际市场价格计算,产值为3个亿!另外,大白菜“热”,还拉长了产业链――2004年以前,胶州市没有一家白菜加工企业,这两年,一下子冒出了30多家,仅韩国、日本等国的外资企业就有近10家,他们深加工附加值很高的脱水大白菜,加工泡菜,然后出口到国外。

南三里河村的村民张建瑞也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他说,前些年他种植韭菜,一年到头累死累活最多能挣5000元钱;从2004年开始,他用同一块地种植白菜,用工量是种韭菜的三分之一,每年的收入却增加到三、四万元。

2004年底,有人找到薛瑞海,出价200万元要买三里河胶州大白菜这个商标,被他婉言拒绝。去年,胶州有关部门邀请北京的品牌机构对这个品牌进行评估,专家们认为,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为4个亿!

“文化村官”的文化情

在胶州市,在南三里河村,薛瑞海有个“文化村官”的雅号。熟悉他的村民讲,给他起这个雅号,不仅仅是因为他读的书多,更主要是因为他净爱捣鼓那些“文化”上的事儿。

是的,薛瑞海钟情文化。从回故乡走马上任之初,他就以文化人和商人兼备的敏锐眼光,“盯”上了南三里河村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

南三里河村是闻名的三里河文化遗址所在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这里进行挖掘,发现这里的地层上层为龙山文化,下层为大汶口文化,证实了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的相对年代。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从这里出土的179件文物,很多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中7号-12号蛋壳黑陶展品,就是来自这里。

三里河村还是历史文化名人高凤翰的故里。名列“扬州八怪”之首的高凤翰在诗、书、画、印、制砚等方面造诣非凡。

薛瑞海决心要把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好东西变成乡亲们的财富。

在2003年底,薛瑞海提出了创建三里河民俗文化村的构想。这个构想的定位是:建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现代化的旅游文化村。预期投资3亿元,聘请国内外著名设计师规划设计民俗村建筑群,体现古朴、典雅的风格,使每项建筑物都成为入画的风景――

是啊,构想是恢弘的,可这么恢弘的构想决不是他这样一个“村官”的能力所能完成的。为这个构想,他曾数次组织人马赴全国各地考察;曾多次只身去北京,到清华大学、文化部等单位向专家们请教,专家、学者们对他的构想的可行性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他为这个构想还在跑。“建三里河民俗文化村我们不愁钱,愁的是有关部门的‘态度’。”薛瑞海一脸无奈地对记者这样说。

薛瑞海重视发掘文化历史资源,并没有将“宝”完全压到“三里河民俗文化村”的建设上,早在2003年10月,在他的提议下,村里先后投资30多万元,建立了三里河文化和旅游纪念品展室,修复了高凤翰故居,复制了三里河文化遗址的黑陶系列产品、高凤翰系列作品,并注册了“三里河文化村”商标和“高风翰旅游文化产品”商标。谈起这些事儿,一向稳重的薛瑞海满脸春色:“20年后,文化产业带给南三里河村的集体收入至少是5个亿!”

“读书人”弹奏出的和谐乐章

变了,如今的南三里河村,已不是三年前那种令七里八乡的乡亲们听起来就摇头,上级领导说起来都打怵的混乱模样了,这里已变成青岛市命名的“文明村庄”。

在这个村采访,记者看到了他们这两年建起来的艺术展室、老年人活动室、图书室,还看到了他们的文化大院和文化一条街;当然,也看到了这两年村里新建起来的近两万平方米的厂房。在投资10多万元建起来的老年人活动室,几位正在下棋的老人听说来了记者,非要书记“下令”拉出村里的秧歌队。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胶州的大秧歌全国闻名,咱南三里河的大秧歌队更是漂亮!

记者在三里河村街头漫步,进门入户与乡亲们漫谈,试图揭开这个村三年间发生巨变的奥秘。

采访69岁的赵凤兰大娘,这位老人刚刚打开话匣就哭了起来。她告诉记者,她有四个儿女,可因为他们各有各的难处,致使她过去的日子“吃不上,喝不上”。自从薛瑞海回来之后,村里不仅每月都给村民们发白面,逢年过节还给村民们送鱼、肉、油,外加200元过节费。另外,对女55岁以上、男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还有60元的生活补贴。她说:“人家瑞海是个读书人,有这样的人当书记,比养几个儿子都强!”

见到53岁的赵翠玲,她也是话没出口就抹起了眼泪。她说,2004年,她的丈夫因脑溢血欠下了四、五万元的债,儿子赵阳又在山东医科大学读书,家里一下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这年过春节时,薛瑞海来走访,了解情况后,马上从兜里掏出500元钱,让他家置办年货。春节过后,他又给儿子赵阳送来了1500元学费,并设法安排赵翠玲到胶州中学做保洁员,一月也有500元的收入。今年,儿子赵阳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薛瑞海又给她家送来了3000元――这次是兑现承诺:薛瑞海回村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作出决定,本村考上专科的学生,每人奖励1500元;考上本科的学生,每人奖励2000元;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每人奖励3000元。回村三年,薛瑞海个人还先后拿出了2.5万元,资助村里11名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谈起这些,赵翠玲又哭了。她说:“我们全村人都沾瑞海这个‘读书人’的光,他心眼好,作风正!”

是啊,为官从政,哪怕是像薛瑞海这样的“村官”,要想赢得民心,首要的一条就是“作风正”。“读书人”薛瑞海自然明白这个理儿。另外,他更明白的是,要想当个好“村官”,一定要明明白白的做事。为此,从他上任开始,村里无论大小事,都是提前贴出通知,然后召开村民大会,让村民投票表决。开完会后,再编印成简报,送到村民家中。

“我不想出名,只想为乡亲们做点真正的事情。”采访结束时,薛瑞海对记者说的还是他那句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