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委省共建 为国育才

2006-12-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乔闻钟 范高林 孙芳 本报记者 练玉春 我有话说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一角

2006年12月12日,将被永远载入西南科技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史册!这天下午5点,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在北京签署了共建西南科技大学协议。随着签字仪式的完成,西南科技大学正式成为国防科工委在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共建高校。

滚滚的涪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绵阳,一路奔涌,见证了西南科大人拼搏的历程与坚实的足迹。当历史的长卷翻回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人们欣喜地看到,西南科技大学与地处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长虹电子集团、四川九洲电器集团公司等大型科研院所和企业实施了联合办学。学校在与董事单位互利互惠的合作办学过程中,借助董事单位一流的实验设备、科技力量,完善了办学设施,优化了办学资源,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这是学校坚持“服务社会、开放办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结果。

如今,被誉为四川省园林式高校的美丽的西南科技大学,占地4086亩,校舍90余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研究生和本科生2.4万余人;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00余人,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22人,有一批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学校设有15个学院,在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60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科研机构20个,目前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基金及部、省级和国际合作项目等372项,已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奖励210多项。

如今,西南科技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是全国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具有开展留学生教育及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全国36家大学科技园之一。

西南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先后3次来学校视察,并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国务委员陈至立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多次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面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面对良好的发展态势,面对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的需求,西南科技大学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联合办学体制,怎样为西部大开发、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西南科技大学明确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坚持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西南科大精神,坚持践行“厚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如何实践办学理念,落实办学思路,这是西南科技大学领导班子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

四川曾经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国防军工大省,尤其是西南科技大学所在地绵阳市,更是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集中的地区。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四川及西部国防军工企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比较缺乏,而西部地区的国防企事业单位,大多地处山区,生活条件较差,存在一些实际而且急需解决的困难,其中,人才的引进与人才队伍的稳定问题尤为突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责。西南科大地处中国科技城,应当充分利用并发挥地域优势和联合办学的体制优势,进一步整合地方优势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军工事业培养更多专业对口、善于创新、愿意扎根西部的后继人才。”这是学校的定位。面对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强烈渴求,学校领导班子选择了“联合办学”作为学校特色予以加强。

事实上,西南科大在1993年,便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开办了工程力学本科专业;1997年,与四川长虹集团合作开办了应用电子专业;2003年,与四川省军区合作开办了信息安全专业;接着,为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在相关专业专门开设了数控技术专业方向。2001年至2005年,学校累计向西部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输送本科毕业生906人。校聘国防军工董事单位的73位硕士生导师,与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82人,其中,已毕业83名。这些研究生中,95%选择军工方向研究课题,发表了大量颇具价值的论文。学校的科研实力也就在这样的“联合办学”过程中得以加强和发展。在联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包括董事单位22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专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入了教学;而西南科大自身也通过与董事单位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带动了学校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工作,逐渐培养、锻炼了一支能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队伍。西南科大与董事单位理念相通,互相支持,盘活了董事单位许多优秀的人才资源和大量可利用的设备资源,共同构造了一个资源共享、互利合作、共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理想平台。

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面对未来的诸多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作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国防科工委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领军型、科技工业技能和应用型两类急需人才缺乏的问题,同时,强调了“小核心大协作”的开放式合作模式。

挑战与机遇并存。善于创新的西南科大在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怎样抓住机遇,凝练优势,发挥潜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之前,走过一条通过国防战略扶持,与国家实验室的资源共享,带动高水平的特色学科发展的道路;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著名高校也有同样的成功经验。美国著名高校的成功给西南科大以启迪:西南科技大学地处多个大型国家国防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实验室群的地理中心,已积累了为国防科工单位培养人才的先期经验;利用近在咫尺的国防科技资源,整合已有的学校国防科技学科专业、实验室及其它国防科技资源,争取加入国防科工委与省政府共建的队伍,组建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使业已开展的国防科技专业人才教育得到管理体制上的保障,运行机制上的支撑――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是联合共建的办学模式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学校未来科学理性发展的新的思路!

当新的思路得到论证和认可,得到了四川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形成决策后,西南科大人以自身的实力满怀信心与激情,以投身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诚意和决心,进行了新一轮创新办学体制的尝试。

为了准确把握军工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借鉴军工名校的办学经验,学校有关领导同省国防科工办的领导一道,亲自带队到有关高校,考察军工专业的办学情况;遍访西南各省国防科工办及周边地区的军工企业,收集了大量的有关人才需求的信息与资料。为进一步凝聚军工专业的优势,西南科大争取董事单位支持,整合国防教学科研资源,于2005年向教育部申报了信息对抗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等在全国重点批次招生的专业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为有效发挥西南科大学科众多的综合优势,同时集成绵阳科技城科研资源,加速科技潜能的释放,学校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起创建了新的区域产学研共享平台――“极端条件物质特性实验室”。

经过学校自身的不懈努力,在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国防科工委的各级领导对学校的相关条件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终于同意将西南科技大学纳入国防科工委与地方政府共建高校序列,于是有了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的组建成立。

目前,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含能材料)、信息对抗技术、工程力学等5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并有凝聚态物理、光学工程、工程力学等3个学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筹)、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该学院有相关学科专任教师1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40余人;同时,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聘请了10名院士和一批兼职教授。

该学院拥有专业特色实验室3个,建筑总面积12000平方米;校院两级图书馆拥有文献资源总数达185万册,学术期刊200多种,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新的起点,西南科技大学领导班子认为:西南科技大学又赢得了一次宝贵的机遇,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发展的空间更广阔了,发展的前景更光明了,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压力也更大了。学校一定要以委省共建西南科技大学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产学研结合、军民结合、开放式联合办学模式,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探索最大程度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高层次人才潜能的途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绵阳科技城建设、西部大开发和国防科技工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实用人才,把西南科技大学办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