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娄师白名誉侵权案是怎样达成和解的

2006-1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晓毅 我有话说
12月10日,备受各界关注的著名国画家娄师白诉中华书局名誉侵权一案,双方达成和解。在提供给记者的一中院调解书中这样写道:中华书局承认其出版具有涉案内容的《齐白石辞典》侵害了娄师白先生的名誉,即承认了自己的行为错误。中华书局承诺重新印制《齐白石辞典》5000册。至此,这起持续时间1年多的名誉侵权案终于尘埃落定。

诉讼缘起

据了解,娄师白系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弟子,14岁师从齐白石直至齐白石去世,长达25年。娄师白本名娄少怀,齐白石为其更名为娄师白,正是取“师从齐白石”之意。

2004年10月,中华书局与湖南湘潭图书馆合作出版了《齐白石辞典》,该辞典第127页写道:“娄师白……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娄批白,并声明与老师划清界限。文化大革命后又改名为师白”。文后署名“何必”。

2005年11月,娄师白看到此辞典后将中华书局告上法庭,他在诉讼书中称,中华书局刊载的这些文字内容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娄师白是齐白石的弟子,但在‘文革’非常时期却公然更名,取批斗齐白石之意。”但事实与被告出版物所述内容截然相反,娄师白从未更名为“娄批白”。

娄师白认为,中华书局作为国家级出版单位,担负着传承事实、教化公民之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其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应负的法律义务。但中华书局所出《齐白石辞典》,对他的名誉造成诋毁,精神上带来沉重的创伤。另外,他作为一位知名画家,对其声誉损害范围更广。再者,一本辞典,是供人查询的工具,如果任其错误持久存在,对他的伤害也将一直存在,并且将社会流传的谣言弄假成真。

娄师白诉至法院,要求中华书局在媒体及出版物上公开更正错误失实内容,并向他本人道歉;收回所有已经出售、尚未售出或赠与图书馆、文献部门、美术院校、美术研究所、专业美术机构等的辞典,销毁所有收回及库存辞典。重新出版发行经过更正的《齐白石辞典》,发行量等同于该辞典更正前的发行量,并确保用已经更正的辞典撤换所有出售、尚未售出或赠与的未作更正的辞典。娄师白还向中华书局提起赔偿精神损失费人民币50万元。

中华书局表示“文责自负”

中华书局在庭审上并没有接受娄师白的指控,他们表示,为审查描写娄师白内容的真实性,中华书局曾要求编委会进行核实,编委会提供了《中国书画》杂志、《大师访谈录二》以及齐白石家人陈述等证明该段历史的材料。中华书局在向著作权人反复声明“文责自负”的前提下,于2004年10月依约出版了《齐白石辞典》。因此中华书局出版《齐白石辞典》一书,并未违反法律、法规。同时,在本案诉争纠纷形成以后,中华书局已主动停止了涉案图书的继续出版发行活动。

法院确认的事实

2006年9月7日,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审理之后认为:

辞典是收集词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具有特定的适用性、明确的规范性、必要的知识性及较高的权威性、指导性,并有传承文化信息的重要价值。故辞典的编纂是一项极为科学严谨的工作。辞典的编纂者,应在充分查明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对相关的资料认真鉴别,深入考查核实,以纠正讹误,努力做到资料准确翔实。中华书局作为出版单位应遵循上述原则,保持科学审慎的态度,充分尽到审查义务,以确保编纂程序和内容设置方面的客观公正与全面。

然而,中华书局在出版发行《齐白石辞典》的过程中,在没有全面、翔实的资料及确切证据的情况下,仅凭他人口头传述,即确定娄师白在“文革”中有改名及与老师齐白石划清界限的表现并纳入词条。娄师白系著名画家,该辞典的出版、流传,势必损害娄师白先生的社会评价。加之中华书局对该辞典发行所持的放任态度,导致除库存书外,其余难以收回更正,给娄师白造成了较大的名誉损失,已构成对娄师白名誉权的侵害。

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要求中华书局在媒体上刊登致歉声明,并收回、销毁侵权辞典,重新印制辞典。判决支持娄师白要求中华书局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但要求数额偏高,法院支持赔偿30万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华书局没有接受法院的判决,并表示将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双方达成调解

娄师白名誉侵害案诉至北京市一中院以后,在二审法院的积极努力下,双方多次进行协商,互谅互让,最终达成前述和解。

娄师白先生要求中华书局道歉并重新出书的两项基本诉讼请求,已经满足。

娄师白先生考虑到,虽然中华书局出版《齐白石辞典》疏于严格审查是不恰当的,客观上对娄师白先生造成了重大的名誉损害,但中华书局并不是谣言的编造者。

为了避免给中华书局造成过多的负面影响,为友好解决纠纷,考虑到案件实际执行的可操作性并顾及中华书局的负担能力,娄师白决定放弃30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娄师白表示希望中华书局集中资金发展出版事业,传承文化。中华书局也表示将重新印制的《齐白石辞典》1000册,赠送娄师白作为回报。

娄师白强调,多年来他与中华书局关系很好。这次出了这个麻烦,并非中华书局本意,如果说总结经验教训,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在壮大出版事业的基础上,不要忘了自己的审查责任。(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