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再品叶文玲

2006-1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银杏 我有话说
叶文玲的创作姿态真让人惊讶,这位从1958年起就开始发表作品、现年已64岁的著名女作家,早已获奖无数,荣誉等身,却一点也没停下行进的脚步。几天前,她突然悄没声儿地把她的一部新长篇小说送到我面前,好家伙,将近40万字,厚厚的《三生爱》。

都没听说她是何时写的!

“女人是船,男人是船上的桅杆”,

在我看来,这既是《三生爱》的开篇语,也是镌刻在叶文玲胸膛上的心头语。她是一位具有鲜明和自觉女性意识的作家,在势如泉涌又温婉典雅的小说语言的引领下,为我们讲述了一家三代女性与战争、与社会变动的奇异关系――每当战争或动乱这些人类的灾难来临之时,她们总会宿命般地遭受深重的心灵折损与伤害,而对于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又是她们生命之船的永恒航向。

唉,这三代女人――姥姥??在日军入侵之时,差点成为敌寇的慰安妇,因而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具有叛逆精神的母亲婧婧,在“文革”中流落塞外,惨遭强暴而死;作为“老三届”后代、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极富进取精神的女儿茫茫,历尽坎坷之后,消失于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的奇灾大祸中……

作为女性,我深深理解叶文玲的良苦用心,虽然这三位女性最后的结局都有某种偶然性,然而在她们或长或短一生中所经历的,却联系了更为深广的社会变迁,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姥姥的追求和身世,让我们见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母亲的遭遇,勾起了我们对于十年浩劫的回忆;女儿的经历和结局,则有着更为深刻的现实性――作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她狂热地追求真爱,渴望幸福,却身不由己地陷入权力的复杂纠葛,在利用自身优势时却同时被人玩弄;出国之后曲折多艰的从商经历和感情生活,无不折射着当代知识女性复杂多舛的人生风貌。正因为叶文玲把握了社会人生的深刻内涵,表现出困苦中蕴藏的幸福以及幸福中的不无困苦,从而给了人们时而惊醒时而顿悟的强烈感受。

叶文玲对“船”与“桅”的比喻别致而到位――三代女人都是孤军奋战,因而充满了痛苦和挫折,就像是失去了桅杆的航船,难顶风浪,只能随处漂泊。这是女性生存中的痛楚和无奈。但也正是这一真实而坦率的体认,透露出当下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矛盾,以及她们谋求两性和谐的真挚追求和希望。

这部新作看起来是在叙述一个古老的爱情主题,但在叶文玲激情的浪漫语境中,在异国他乡的风情画式的铺陈中,细细品味其中人物的情感历程,使我们对“红颜”和“薄命”之间的宿命关系,有着许多说不清的感受。可以说,叶文玲通过她的“三生爱情”,向我们展示出了这种艰难的生存状态,亦向我们提供了这些无法言说的生命信息,这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最后,让我欣慰的是,叶文玲的这番用力得到了回报,上海文艺出版社居然以首版20万册的大动作,为她助力,这不仅在该社是非同寻常的,而且在当今出版界都属大手笔。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也将其纳入2006年的重点扶持作品,于日前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为她召开了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率领着中国作协的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并给予高度评价。与会评论家一致认为:《三生爱》的描写细腻而开阔,富于传奇性又情深意长,文字优美,格调高雅,让人在小说人物命运变化和具有亲近、亲切感的第一人称的自诉口气中,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艺术感染力。

我真心为叶文玲感到高兴。这位从昔日的幼儿教养员、小学教师、农场职工、工厂工人、计划统计员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呕心沥血大半生,而今硕果累累,已经出版了40余部作品集,还出版了8卷本文集。她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名人,除担任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外,还被聘为浙江大学等3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有了这么大的成绩,她就是躺在荣誉证书上睡大觉也可以照样当她的名人。可是叶文玲就是为写作而生的,心中这团火始终熊熊燃烧,灵魂不得安宁,她也就将永远写下去。我为她祝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