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宝碛口古镇面临毁坏危机

2006-1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杨荣、谢文 我有话说

编者按多样地理、多种气候、多元文化,形成了我国各具特色的古村镇。沉淀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丰富历史信息的古村镇,真实地反映了数千年来我国灿烂多彩的农业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建筑、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遗憾的是,近年来由于盲目开发建设、保护意识淡薄等,给许多古村镇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部分古村镇甚至濒临消亡。

古村镇是文明的“活化石”,脆弱且不可再生。碛口不能承受坍塌之痛,而我们又岂能承受其消亡之责?

救救它们!让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在我们手中得以延续!

与黄河唇齿相依的碛口古镇。(资料照片

本报太原12月17日电记者杨荣、谢文日前在山西临县碛口镇采访时发现,被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称为“平生三大发现之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碛口古镇正面临毁坏危机。

位于山西临县南部黄河岸边的碛口古镇,从清乾隆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两百多年间,一直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中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那时,从兰州、银川、包头等地运往东北华北的食油、皮毛、粮食和从东北华北运往西北的瓷铁布匹等日用品均从此转运。繁忙的水陆转运使碛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当时名震北方的“小北京”。目前古镇有名有号有遗存的商号店铺就有300多家。

随着京包铁路的建成,特别是随着307国道的开通和距此仅20多公里的黄河军渡大桥的通车,碛口逐渐衰落,成为当地一座普通的小镇。但商贸衰落了,那依山而筑、气势恢弘、店铺相连、商号相通的极具晋西北风格特色的古商号古店铺古街道却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青睐。吴冠中先生在碛口写生时就说:“我一生有三大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古镇碛口及其一带的民居”,并建议有关部门好好保护碛口开发碛口。1999年4月,吴先生的看法传到本报,本报《情况反映》第80期即以《吴冠中等知名人士倡议积极保护开发碛口风景旅游区》为题呼吁有关部门保护开发碛口。2000年,一些学者提出将碛口列入“国保”名单,同年温家宝同志视察了碛口。之后,碛口成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又被世界文化遗址基金会列入“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今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碛口古镇是清代民国年间北方经贸活动和北方古商号古店铺古街道的“活化石”,具有极大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古镇的多数商铺后来分给个人居住,居民虽有经商传统,但由于很长时间内禁止经商,古镇至今产业萧条,许多人无事可做,生活十分困难,根本拿不出钱来维修保护本该自己维修保护的商号和店铺。加之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无力拨款维护保护古镇,现古镇遗存的300多家店铺,凡砖木瓦结构的厦檐和门面都变形开裂,摇摇欲坠,随时有坍塌的危险;有的已坍塌,变得面目全非。更令人不安的是,当地政府今年好不容易筹了139万元经费维修开发古镇,但由于认识偏差,决策草率,有关部门竟在古色古香的古商号古店铺古街道中心修了一个与古商号古店铺古街道极不协调的“骆驼??广场”和被当地人称为四不像的“四门洞”建筑物,严重损坏了古镇的原有风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