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引得进 留得住 用得好

2006-1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陈水林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
嘉兴学院联合升本时师资力量原本薄弱,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使得师资进一步稀释,师资队伍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近几年,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来抓,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截至今年
6月,与2000年联合升本时比较,专任教师由301人上升到583人;副教授以上教师从56人增长到232人,占教师总数39.79%,其中教授由7人增长到5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27人,占总量56.09%,其中博士66人。

引进与培养并举,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关键在于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嘉兴学院根据实际制订了引进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人才。在工资待遇上,实行上浮政策,应届博士研究生享受副教授待遇,应届硕士研究生享受讲师待遇;鼓励二级学院引进人才,将编制、岗位等级、岗位津贴一并下到学院,提高二级学院引进人才积极性;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在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引进学科带头人,除了住房、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给予相应优惠外,还提供配套的实验室建设费。从四川大学引进一位研究方向为算子理论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之后,先后就有4名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博士和教授引进到学校工作,从而,使该研究领域在国内乃至世界有了一定影响。为了促进学科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担任二级学院院长,为留学回国服务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优厚条件。学校现有10个二级学院院长是引进人才担任的,还有一批引进人才走上中层领导岗位或担任学科带头人。

同时,以柔性引进为辅助手段,做好“引智”工作。坚持开放式办学,树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理念,聘请了一批院士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在设置1个省聘特聘教授基础上,设置校聘特聘教授岗位3个,岗位津贴每年10万元,现已聘任2名。各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者、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或顾问。三年来共外聘教师239人次,定期或不定期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培养青年教师或研究生,指导学科专业建设等。加大外籍教师、专家聘任力度,先后有20余名外籍教师受聘,其中有一人还获得了省外国专家“西湖友谊奖”和嘉兴市外国专家“南湖友谊奖。

学校十分重视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近几年选派178名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深造,其中攻读博士37名,硕士115名。通过培养,晋升教授13名、副教授104名。

处理好原有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关系,鼓励攻读博士学位人员回校服务。视同引进博士待遇,制订相应政策和措施,改善他们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对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以实施省政府“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浙江省教育厅“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为契机,设立学科建设岗位,落实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重点培养,跟踪考核,优胜劣汰,动态管理,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十五”期间,共培养省“151”人才12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名,嘉兴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22名、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66名,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6名,校学术骨干85名。学校部分学科、专业已集聚了一支实力较强的研究团队。

学校建立健全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针对任课教师年轻化现状,为帮助青年教师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出台了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为了示范引导,还专门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等,邀请老教师为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每年开展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评出“青年教师讲课十佳”予以奖励。

搭建“校地”合作平台,鼓励教师走出校门

近几年来,学校按照“立足嘉兴、服务浙江、联系行业、面向全国”办学方针,主动出击,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地方、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科研交流与实践,找准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切入点。学校逐步建立起与地方政府、企业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有多位教授担任省、市人民政府经济咨询委员;一大批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干部下派担任嘉兴市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有更多教师与企业签定了科技服务协议。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产学研结合、“教学、实习、科研、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新做法:

一是校企合作,搭建竞赛平台。积极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文化竞赛活动,通过参赛机制把教师科研、学生专业实习(或毕业设计)与企业产品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承担了企业横向课题,主动吸收学生参与;学生把参与研究作为专业实习或毕业设计准备;指导教师从中选择优秀作品参加各类竞赛;作品入围后,由企业出资帮助学生制造或加工成产品去参赛。这一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参赛机制,使参与各方受益:企业提升了产品档次,扩大了知名度,每年与企业联办的服装设计展示会今年还登上了嘉兴大剧院舞台;教师在合作中找到教学与科研结合点,如该院薛元教授主持的“长丝短纤包芯复合纱的纺纱装置”、“短纤维包覆长丝的包芯复合纱线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抗皱免烫高档薄型衬衫面料”等获得国家专利的项目,就是与服装企业紧密结合,开展科技服务后研发的新产品,转化成生产力;学生也在真题实做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探索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企业专项奖学金为载体,全面推进招生、培养、就业的系统工程”育人模式。具体做法是,学校和教师联系一批专业实习点的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创新研究;根据实习表现,结合校内课程学习成绩,由校、企共同考核确定获奖者;获奖者毕业时可优先被企业录用。目前,机电、建筑、管理等学院先后与嘉兴周边多家企业建立了“双飞”、“阳光置业”、“新都置业”、“同创”等企业专项奖学金,340余人次获得企业专项奖学金38万元。

通过这一机制,师生走进企业,参与企业技术工作,将理论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机电工程学院与秀洲工业园区管委会共同组建科技服务中心,并经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资质审查批准成立嘉兴市首家“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2005年,该

院焦卫东博士主持的《基于ICA-EMD分析的复杂系统噪声源识别的SVM新方法的研究》、钱苏翔教授主持的《基于温度场模型及特征提取的大型变压器远程监诊方法与技术的研究》2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钱苏翔主持的《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实践与成效》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又如,学校循环经济与技术研究团队是一个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材料学、机电工程、生化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科研团队,既可以从学理上对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又可以从技术上进行资源高效、高附加值利用研究。他们走遍浙江大地,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获准立项了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对浙江经济影响的统计研究》、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废弃物投入产出模型在循环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另外,还有国家环境保护局项目《长江三角洲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现状调查、环境影响分析及前景预测》、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项目《长江三角洲废杂有色金属市场研究》以及《浙江省废弃物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多个省部级课题。区域经济研究所承接完成“融入上海大经济圈发展嘉兴经济研究”、“嘉兴开放型经济与区域块状经济有效结合案例分析”、“浙北地区构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模式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四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特色的比较研究”、“内外资联动与环杭州湾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等项目,成果得到省、市有关领导批示和好评,贯彻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