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企业的文化与文化的企业

2006-12-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顾海兵 我有话说
当我读完鹤煤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李永新的新著同时也是他的博士论文《现代企业文化研究――对鹤煤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8月版)的时候,感到欣然,并不禁发出感慨、感叹。我感慨作为企业家的李永新的多才多艺,感叹作为商科博士的李永新的知行合一。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李永
新与他的专著,了解作为全国工业500强的鹤煤集团与作为“2006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获得者的鹤煤集团的企业文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与企业从这部著作中受到启迪。

这部专著探讨了中国的企业文化、鹤煤集团的企业文化。

文化的企业是战略性企业。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的长期目标性,也就是人有愿景,有战略。对于作为人的结合体的企业来说,不仅有自己的愿景与战略,而且企业家、企业人也有自己的愿景与战略。愿景是战略的支点、核心、目标,战略是愿景的细化、深化、动化。没有愿景,战略就没有依据;没有战略,愿景就是空中楼阁。一个文化的企业必然是一个有愿景的企业,一个有战略的企业;一个战略性的企业就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企业,就是一个有思考的企业。李永新首先谈到了企业的发展愿景与发展规划。他说:干什么事都应愿景清楚、目标明确。大的愿景、小的愿景结合好,我们企业就有大的希望。前景好的愿景目标能够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愿景目标的哲学意义建立在“你想成为什么,所以你能成为什么”;而不是“你能成为什么,所以你想成为什么”。当然,一个战略性的企业,作为一个有思路的企业,其愿景与战略不仅要包含正向的激励,也必然包含负向的压力。那就是能者上、不能者下,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愿景、真正的战略。在这部专著中,你可以看到这种高度的负向压力,可以看到对失败、对避免失败的充分思考。

文化的企业是战略性企业,是制度性企业。李永新认为:“一个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受到约束,办好事,而一个不好的制度,好人也会变懒。”为此,他在鹤煤集团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其一,深化用工制度,建立员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其二,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其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收入能增能减的分配机制。其四,深化制度建设,建立全过程的管理机制。制度的对象是人。一个制度性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广开言路的企业,是一个倾听兼听的企业,是一个人尽其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企业,是一个民主制度化、制度民主性的企业。

文化的企业是实干型企业。李永新的专著,贯穿全书的就是“实”,这种实既表现为战略与制度的无形之实,也表现为行为、行动的有形之实。实是企业文化的根,实是文化企业的果。没有实的企业之文化是虚假的、空洞的;没有实的文化之企业是软弱的、有病的。文化的企业最大的文化是实干。李永新在的鹤煤集团就是典型的文化企业,就是实干型的企业。不言而喻,一个实干型的企业一定是个安全性企业,创造性(知识性、学习性)企业,一定是个和谐性企业。

作为煤炭企业,鹤煤集团与其他工业企业不同。我们还可以领略其特有的文化特征。

鹤煤集团是个安全性企业。作为从事煤炭工业的鹤煤集团,其安全性在整个企业的生命系统中处于一票否决的地位,安全与鹤煤集团犹如氧气与人。李永新指出,我们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细节。显然,安全重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可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世界上的事情难就难在认真上,难就难在事事、时时、处处、人人认真上。

鹤煤集团也是个创造型企业。自然,创造型企业必然也是知识型企业、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鹤煤集团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李永新身上。李永新成长于一个普通的鹤煤矿工家庭,初中毕业后成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他刻苦学习、执著追求,1981年26岁时就获得全国自学成才奖。1985年他获得焦作矿院的工学学士,1993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之后又经过8年的学习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了两部诗集、一部散文集、一部管理专著。在国内知名大型企业的负责人中间,这样的经历是稀缺的。

鹤煤集团还是个和谐发展的企业。它的和谐表现在诸多方面,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持续发展的和谐等,仅生产和生活环境,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走进鹤煤集团,你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这里有企业与私人联办的古典艺术博物馆,还有“中国诗人之家”。2003年全体员工为鹤煤集团和他们居住的福田小区征集楹联和桥、湖、亭、茶社与书画院的名字,以及《福田阁文集》和文化长廊的作品,这样一种全员文化、全景文化,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的精神享受,是“莫大的福音,最佳的心田”。

更让笔者感触的,是体现在李永新身上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他对中国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并深刻剖析。他认为,中国企业的文化意识肤浅薄弱,常常在文化概念和文化实物上做文章,没有把工夫用在文化本身,企业文化变成了单纯的计划或纲领,变成了只是给外来人员观看的东西,企业文化建设是蜻蜓点水、虎头蛇尾。很多企业家文化素质、文化品位与诚信水平较低,缺乏创新精神。中国企业家的文化沟通与跨文化管理能力普遍较弱。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着重官轻商的价值取向,官本位的思想和现实削弱了企业家的文化权力。枪打出头鸟、随大流等传统观念培养着隋性文化,文化创新行为不仅大多得不到鼓励,而且还受到贬斥。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缺乏中国特色、地区特色、行业特色、企业特色。(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