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路走来一路歌

2006-12-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我有话说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至今,走过了25个春秋。

“现在,厦门的医疗条件好了,我和老伴儿再也不用为了看病跑上海了;小区的建设也越来越好,体育锻炼、休闲设施都很齐全;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以后,我们去图书馆、

博物馆都方便极了……”日前,范女士高兴地和记者说起了她们一家在厦门的幸福生活。

像范女士一样,许许多多的厦门人都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事业发展给他们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据统计,2005年厦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0%,比2001年下降了2.3%,居民住房、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消费支出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渐趋完善,居民医疗、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已经居全国领先水平。

城市大变样:由海防前线到花园城市

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厦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昔日与金门隔海相望的海防前线,正建设成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曾经浊水横流、异味刺鼻的??湖水又荡起了碧波,水鸟又飞回来了,在这里筑巢栖息;昔日杂草丛生、满目疮夷的小渔村不见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曾是弯弯曲曲的海防巡逻路径,建成了美丽的环岛路;昔日布满龙舌兰草的乱石荒滩,而今已成了厦门人休闲、放飞心情的乐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创办经济特区后,厦门以建设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为目标,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仅“十五”期间就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55亿元,加快了铁路、公路、海港、空港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城市集疏运能力得到提高;大力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快镇改街、村改居步伐,新增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2.3%;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公用设施、绿化美化和LED夜景等工程,扎实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力度,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推进厦漳泉龙城市联盟建设,深化闽西南五市和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协作,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正在逐步增强。

25年来,厦门努力拼搏,不负众望,亮出了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

先进文化大发展:由乡村小曲到跻身国际舞台

这边是精彩的文艺演出,那边是充满趣味的广场游艺;这里嘹亮的歌声未唱罢,那里火热的秧歌已登场……作为都市文化代表的广场文化艺术正在厦门这座温馨的花园城市不断涌动发展着。群众自娱自乐的广场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娱乐和调节功能、教育和服务功能、交流和沟通功能,将高雅艺术与民俗文化、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

厦门经济特区自创建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为厦门人搭建更多、更好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场所。截至2005年,厦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3个。特别是“十五”期间,厦门投资1.25亿元兴建了嘉庚纪念馆和文化广场,2400万元用于厦门市青少年宫二期的建设;启动建设翔安区群艺馆、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逐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丰富社区居民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不久前,厦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化公共设施――厦门文化艺术中心的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开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也基本完工,有望在春节前向市民开放。这个集学习、欣赏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文化基础设施,成了厦门人的艺术乐园。

厦门是一座文化资源积淀丰厚的历史名城,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多彩的文化兼容性,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从厦门留下的烙印中,我们找到了佐证。

25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充分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使对台区位优势和作用更加凸显。厦门在成为台湾同胞进出祖国大陆的重要口岸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新闻、文化、社科、教育、出版、民俗、宗教等方面的对台交流互动,成功举办厦金中秋“海中会”、厦金中秋和元宵焰火晚会、海峡两岸元宵花车巡游、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海峡两岸南音艺术展演暨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大型婚庆活动、港澳台厦市民马拉松赛、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歌手邀请赛、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手大赛、海峡两岸青少年夏令营等多项重大文化交流活动。继金莲升高甲戏团首次赴台湾、金门演出之后,金莲升高甲戏团、歌仔戏团、南音乐团、小白鹭歌舞团、翔安民间戏曲学校高甲实验剧团、爱乐乐团等文艺团体先后多次赴台演出;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首次突破了对台图书出口,并创办全国首家台湾书店;成功实现在厦门和台北轮流举办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掀开了海峡两岸图书交流新篇章,实现了海峡两岸图书交流的重大突破,对台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闽南文化的纽带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

25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在发展了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又发展了先进文化,使魅力四射的特区文化,与世界文化潮流一起涌动。今年7月,世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合唱艺术盛会――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在厦门举办,创下了国内文化艺术活动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艺术水准最高等纪录。这一国际性音乐盛典是厦门文化事业走向世界、迈向开放型的先进文化高峰的标志。为使厦门的合唱艺术事业与国际的合唱艺术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厦门还将在鼓浪屿建立一个在合唱奥林匹克理事会领导下的合唱艺术中心,使之成为各国合唱艺术专家和大师来厦讲学的平台,成为世界各国合唱爱好者相互交流的平台。

保障体系大改善:由听天由命到全面保障

退休领养老金,失业领失业金,看病用医保,受了工伤享受工伤保险,生了孩子还有生育保险……厦门人正享受着完善的社会保障。截至2005年,厦门五种社会保险的总参保人数接近百万。

厦门还着重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保险入手,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5年厦门制定实施了《厦门市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实施意见》,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每门诊人次费用和出院病人费用为负增长,而在2000年至2004年间,这两个指标的平均增长率均为10%以上。在卫生总费用中,厦门个人负担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是建国以来厦门市卫生事业建设发展史上政府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卫生供给能力极大增强、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的时期。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财政卫生事业费拨款总额达16.53亿元(不含基本建设投入),财政拨款平均每年递增13.42%,在全国政府卫生支出比重逐年下降的总趋势下,市政府卫生支出保持了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势头。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另一部分,厦门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日趋完善。截止今年1月,厦门共有低保户32042人,占到全市人口的2.1%,去年全市核发低保补助金3223万元。除了最低生活保障之外,厦门市政府每年还发放“春荒救济”、“冬令救济”、“春节”慰问金等。

厦门市领导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千方百计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农地征用一直被认为是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是因为农民的出路问题没能很好地得到解决。而厦门找到了经济发展和人文关怀的契合点,实施了“金包银”工程。“金包银”工程,是指政府在征用农村土地、规划设计工业集中区时,预留合适的空间,在村庄的外围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底层店面上部公寓”的商业用房,提供给村民作为经营性收入的来源,基本实现每户被征地农民有一套居住用房、一套公寓(用作出租)和一个店面(或一定量的股份)。所谓的“金”是指进驻工业集中区的各企业工厂,“银”是指就地改造的村庄。这样一来,失地农民不仅不用搬家,还确保了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这一安身立命的“生产资料”后,很快获得“出租房”、“店面”等新的生产资料,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丰厚的收入来源,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实惠。

厦门积极探索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的新办法、新机制,实施了社会保障性住房工程。几年来,厦门不断探索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直管公房和廉租房解决了2万多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今年起又大力发展社会保障性住房计划,未来还可解决3.4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这个“惠民之举”建立起的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得到了建设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厦门还在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也在继续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还将投入90亿元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包括全民低保、全民医保、城镇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路走来一路歌。厦门市正在以更好的城市建设、更先进的文化建设、更完善的保障体系为厦门人创造更幸福的生活。(压题照片:厦门街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