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路亮剑

2006-1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斌宇 我有话说

题记要彻底改善高原边防官兵的驻防条件,首先要破解高原地区交通保障难题;而破解这道世界性难题,关键是要有一批适应高原环境的特殊工程装备。

今年在青藏高原腹地,又一轮高原工程装备适应性试验展开,笔者有幸目睹了试验的全过程。

编队提速过“天路”

沿着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道路,新型系列高原工程装备编队翻越昆仑山、唐古拉两大山口,穿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经过沱沱河、通天河,行程达1100多公里。

马达一路轰鸣,打破千年古道的宁静。加速、爬升、翻越,过去一直令驻藏工程兵部队头疼的唐古拉山口如今竟已不在话下。我军历史上工程装备多型号、多种类、多台次编队首次彻底征服这“天路关口”,所有参试装备无一异常,所有数据参数均在设计范围内。最终,编队仅用4天时间就走完青藏线,长途奔袭变成了对新装备的一次完美检阅。

[亮点展示]看似简单的公路机动,实际上解决了困扰高原工程装备的两大难题。一是快速机动。据悉,新装备海拔4500米以上最低平均时速可达40公里,其中多功能高速工程车时速更是高达百公里,与平原地区的国际水准同步。二是热平衡问题。由于新装备采用了独特的热平衡系统和新材料技术,困扰高原工程兵的“开锅”现象不再上演,充分体现了新一代工程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装备演示小试“牛刀”

虽说时令刚至初秋,但西藏羊八井地区的气温已如同内地的深秋一般。风卷云动,一阵阵地寒气袭人。随着指挥员一声口令,两辆运输车相继开进试验场,刚一停稳,原本一台看似平平无奇的工程机械,如同“变形金刚”一样,缓缓地伸展“四肢”,竟然自行从一辆车上“走”了下来。只见它伸展“五肢”,轻松地跨过一道深沟;轻舒“猿臂”,灵巧地攀上一块巨石;自如地在山坡上爬行,所过之处,挖出一条深近两米的交通壕,接着进行清渣、平整、吊装、回填土方;一会儿从另一辆方舱式运输车上伸出来一台快速成孔钻机,在岩石、土壤和夹石土上快速打孔;一会儿又魔术般地伸出来一台台作业机具,凿岩、钻土孔、割灌……

[亮点展示]高原野战山地快速构工系统,不仅填补了我军工程装备的一项空白,而且多项新技术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该系统爬坡和机动能力较强,既能够实现在多种复杂地形行驶和作业,还能适应各种复杂恶劣环境,能够很好地伴随部队机动。该作业系统还配备有快速成孔钻机、单兵作业机具、照明器材以及其他辅助作业工具,具有多种作业功能,实现了一装多能,大大提高了工程保障作业的能力和效率。

试验现场直通“战场”

试验场就是“战场”。参试人员顶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展开一场“大会战”。只见高原型轮式推土机、装载机轮番上阵,如同变魔术一般,一条条急造军路在一片荒漠上开出。某高地上下,更是一派热闹景象:山顶上,是高原轮式多用高速工程车的天地,它充分利用强劲的马力直达山顶,在这里,无论交通壕、地堡还是平底坑,构筑起来可谓得心应手,不久,火炮工事,机枪工事也构筑完成;半山腰这种斜坡上构筑工事的最艰难的任务,某型野战山地快速构工系统则当仁不让,两部装备分工合作,一条条横纵相间的交通壕和地堡的雏形慢慢显现;山脚下的较为平坦地带交通壕作业,属于高原型挖掘机的任务。不出七天,一直困扰西藏军区的某高地土石构工作业大功告成。这批新型装备充分体现了工程兵装备不分平时还是战时,都能发挥出巨大作用的特点。

[亮点展示]试验与部队使用相结合,不仅使装备最大限度地经受了近似实战的考验,还探索了装备在部队的实际应用方法,可谓一举多得。验证结果表明,系列高原型军用工程装备完全符合高原部队的使用实际,无论是机动性、作业率,还是人机环境等方面都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为提高我军驻高原部队的工程保障能力做出了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