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特别之为 立特别之位

2006-1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马跃华 我有话说
25年栉风沐雨,25年云水激荡,造就了厦门特区的辉煌。走过了四分之一世纪,厦门又站在了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上,开始了新的征程。走近她,便能聆听到其跳动的脉搏,感受到其朝气蓬勃的气息,领略到其活力四射的风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起对厦门当前发展的评价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创新”、“跨越”、“
生态”。三个简短而精辟的词语构成了属于厦门的象征性热语,成为人们对这座城市最清晰的“年度记忆”。

创新,充满厦门每一个角落

厦门经济特区经过25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在体制、机制、开放、产业、港口、对台、环境等方面形成一定优势。然而厦门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们依旧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以期今后在发展中继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走进厦门,看到的、听到的、用到的、感受到的,是厦门科技创新带来的舒适与温馨。随处可见的是厦华高清晰度电视,听到的是夏新、联想手机的悦耳铃声,坐的是厦门制造的客车,感受到的是厦门人心里荡漾着的幸福……厦门科技创新已悄然融入厦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子政务、信息通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高水平的科技应用,也都在不断为厦门人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提高着厦门人的幸福指数。如,水务集团引进全国最先进的监控系统进行水压监控;全国首个覆盖全市域的森林明火远程监控系统使林地监控面积达到90%以上;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环境监测能力已跨入国内环境监测先进行列,实现了监测工作与国际接轨;一批先进适用的医疗技术得以运用,如异体肝脏移植手术、光动力疗法治疗恶性脑肿瘤技术、心内科介入技术、干细胞移植术、微创手术等,提高了市民的医疗水平;开展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建立了“放心肉”、“放心菜”和“放心茶”等模式,形成食品安全科技体系;厦门市政府在市发改委、公安局、建设局、工商局、地税局等13个重要部门实施办公信息化,建立网上审批试点,为市民、企事业单位提供网上24小时行政审批申报、受理等服务,共涉及近百项行政审批项目……

“创新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吸引力,只有开拓创新才是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成功举办和发展的真正动力。”厦门国际马拉松的四届赛事印证了创新让厦门变得魅力四射。多年来,厦门凭借自身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不断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使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规模逐届扩大、一届比一届更精彩,国际、国内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成为中国田径史和厦门体育发展史上重大的体育赛事,而且已经成为厦门人民盛大的节日和最闪光的城市名片之一。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刻背景下,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厦门广播电视集团,通过对体制机制的各个层面进行革命性的制度变迁,在治理结构、资源配置、业务重组、财务监控、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事业产业并重和协同运作的发展新格局。

强烈的创新意识不仅是厦门科技创新的根源,同时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以来社会事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秘诀。在巨大的成就面前,厦门仍以思路创新为先导,明确提出“三个作为”,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体现作为,以更高的层次、更高的视野、更大的勇气推动新的更大发展。由此带来的新一轮“金戈铁马、狂飙突进”的跨越式发展态势,使厦门社会事业与经济同步高歌,让来到厦门的人不禁发出惊叹。

跨越,成为经济特区时代强音

多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厦门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期望,创造性地转化为热火朝天的现实场景。

放眼火炬(翔安)产业区,95栋现代化工业厂房在一片新开垦的土地上拔地而起。180多家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新企业“零等待”拿到钥匙相继入驻,已经开工或准备开工,有3万至5万产业工人正接踵而至涌向这片热土。而整个产业区2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将在四五年内以福建省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高新技术航母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星火燎原。在厦门采访时我们看到,一系列大手笔大作为的举措,如厦门扎实推进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工程,加快五缘湾、观音山等商务营运中心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等新城区建设,都无时不让人感受到厦门改革开放的龙头带动作用日见强劲。

在大力推进经济特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厦门社会事业同厦门经济一道,呈现出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跨越式发展态势。

据介绍,“十五”期间,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使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厦门市社会事业项目累计投资达111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资金达21.88亿元,主要用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优质高中扩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完善以及“村村通”广播电视等498个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如,教育方面,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整合和全市各区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社会资金和资本,建设了华天涉外学院、南洋学院等十多所民办高校,一批公办高校、中学实现了后勤社会化。卫生方面,为了推进厦门市卫生资源布局优化调整,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厦门市医疗卫生系统进行了大动作的整合:第一医院与杏林医院整合,中山医院与铁路医院、第一门诊部整合,第二医院与集美医院整合,中医院与江头医院整合,妇幼保健院利用中医院旧址进行扩建;利用社会资金和资本建设了长庚医院、圣玛丽医院、老人福利机构等医疗设施。体育方面,厦门新增了嘉庚体育馆、同安体育馆、足球训练基地等体育设施,改善了我市体育场馆设施较为缺乏的状况;政府还投入资金建设和改造工人体育馆、厦门体育中心和射击射箭运动中心,使这些体育设施和场馆更为完善。与此同时,通过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厦门还启动建设奥林匹克国际网球中心、国家乒乓球南方训练基地、海湾公园游泳馆等设施硬件水平一流的体育场馆。

这些也只是厦门发展社会事业的一些侧面。据了解,2006年更是厦门社会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一年。今年厦门市重点建设项目83项(106个子项目),总投资794.3亿元,2006年计划投资224.1亿元,比去年增加100亿元,增长80%。其中关系民生的项目共35项,如学校、医院、卫生防疫体系和供水、流域综合整治、社会保障性住房等公用事业项目,计划投资44亿元,占全市重点项目年度总投资的21%,比2005年增加22亿元,增幅79%。

明年,厦门一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新建、续建项目还将陆续展开。如,提升环东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建成为中国最亮丽的海湾;建设全市系统的自来水厂;新建、扩建一批污水厂,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厦门岛排涝系统工程;通过综合整治和开发建设,湖边水库片区将成为本岛东部集生态水源、生活居住、商业商务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重要中心城区。

生态,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厦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25年的经济特区建设使厦门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厦门经济平均增长率在全国位于前列,户籍人均GDP达到8300美元,常住人口人均GDP5600美元。而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厦门市单位土地面积创造的产值税收和能源消耗指标都保持在中国国内的领先水平。

厦门人以实践体验告诉了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协调发展,打造和谐社会应该高度重视生态城市建设。

为实现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发展,厦门找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最有效途径,探索出一套“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做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遵从自然规律,努力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

一手抓创建,一手抓保护,折射出了厦门建设生态城市的决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厦门还特别注重生态修复,使人、自然、环境互惠共生。近年来,厦门市政府自觉地把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作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益性工程,投入巨资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在??湖获得全国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西海域综合整治和环海域整治;在马銮湾海堤开口改造工程前期已经完成时,大嶝海堤和五缘湾海堤已经做好准备;高集海堤增加过断水面也从论证进入提供工程条件;建立了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海域生态修复工作还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作为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与管理计划的示范项目在全球推广。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宗旨。而生态文明的发展,也将极大地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获得“中国国情・明星街道”、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9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的梧村街道,从广大居民群众实际要求出发,努力建设和谐社区,使社区始终保持凝聚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连续提升、利益差异趋于融合、和谐幸福逐渐增进的态势。翔安区是农村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典型。该区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精神充实、生态良好”为目标,培育文明生态村。在翔安区马塘村,记者看到,这里民房别墅化,村庄园林化,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这个被称为“八闽第一村”的首批全国文明村马塘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人均纯收入15000元以上。

“万里海涛千卷画,四时鹭岛一城春”。厦门正以蓬勃而非凡的气势,搏击海峡风云,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人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厦门将成为海峡西岸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