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咬文嚼字》:呼唤良好文化习惯的回归

2006-12-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 刘?呐 记者 余传诗 我有话说

本报上海12月23日电一本以语文规范化为己任的刊物《咬文嚼字》,自1995年创刊以来,发起了11次社会查错活动,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咬文嚼字的热流。这本小刊物也从最初全国征订500册,发展到今天20万册。该刊总编辑郝铭鉴在今日召开的“品质・特色・发展”全国部分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上说:“我们创办《

咬文嚼字》,并不是个人特殊的爱好,更不是存心找碴儿寻隙,而是要通过规范语言运用,更好地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咬文嚼字》自创刊号起,一直是32开,48面的月刊。这样一份形态简陋的小刊物,要在当时全国8000多种刊物中争得一席之地,难上加难。创刊最初几年,有人认为刊物的学术含量不足,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学理性和系统性。建议增加语言的基础研究和汉字的文化探索;也有人认为刊物的市场意识不强,没有抓住学生这一最庞大的读者群体,建议增加教学辅导的内容。在种种质疑面前,《咬文嚼字》的编者没有动摇。他们要把促进语范运用,保护汉语的文化品质视为自己不可推?的责任。

他们的选择受到了一大批有文化责任感的专家学者的支持。创刊号上,刊出批评华君武先生漫画中错字的文章,华老非但不以为忤,还来信鼓励他们:“不想做死不悔改的错字派”,“老漫画作者写错字与庶民同罪,不必客气”。他们先后策划了“向我开炮”等“有奖竞查”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他们也看到,激活咬嚼气氛不仅是在培育刊物生存的土壤,更是在呼唤良好文化习惯的回归。12年来,《咬文嚼字》共策划发起了11次社会查错活动,从检查大报名刊到检查作家图书、明星图书,从“给城市洗把脸”到“请给荧屏亮分”,每一次活动都吸引了大批读者参加,让语文差错得到了全社会的监督。特别是2006年春节,他们发动观众检查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的文字差错,引起了轰动效应。全国不少媒体报道了活动消息和检查结果。这不仅是对电视台文字审校工作的一次促进,也是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全国范围的语文公开课。

你“咬”别人,别人也会“咬”你,经得起“咬”才是质量。为此,《咬文嚼字》作出一系列的规定:每采用1篇稿子,至少要查阅3部工具书;每1期校样,至少有10个校次;每1期成品,至少有5人重新审读。创刊时开设的“向我开炮”成为《咬文嚼字》一个特色栏目。有一次技术事故,电脑莫名其妙地删去了6篇文章的第一行文字。当发现这一情况时,刊物已全部发出。按照常规的做法,可以在下一期更正;但为了维护刊物的形象,编辑部毅然决定这期刊物全部重印。这一处理虽然蒙受了经济损失,却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和敬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