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教育实验”能否走得更远

2006-1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日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镇政府简朴的礼堂内,乐余镇“新农村、新教育、新希望”工程正式启动,400万元奖励基金显示出镇领导对此项活动的不凡决心和高度期望。

这一活动的“幕后导演”是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他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四年间已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共有500多所学校加盟,

5万名教师、80万中小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有教育专家这样评价:“新教育实验”是真正能够让教师和学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新希望工程”。那么,“新教育实验”的魅力何在?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这一实验能否走得更远?

无限相信学生和老师的潜力

“2002年10月29日沈达,男,1989年出生,父母离异。2002年9月考入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据沈达的小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映,他聪明却个性极强,爱搞恶作剧,顶撞老师,欺负小同学;但上课发言踊跃,兴趣广泛。”

“2003年9月23日沈达的试卷被错批了2分,在课堂上他大叫批卷老师没水平,我让他下课后再谈,他竟说粗话,下课时又故意把杯子摔坏了。我的心隐隐作痛,胸口好像被堵住般难受。难道我的人文观念真的错了吗?我不甘心。”

“2004年3月4日课堂40分钟,沈达听15分钟就懂了。我让他坐在教室的最前排,只要不影响别人,且他自己已经听懂了,他可以看其他书籍。我承受着一些压力,有人说我缺乏班级管理能力,还有人说我在纵容这个孩子,其实,我是在用师者的宽容给孩子以无声的教诲。”

“2005年6月30日今天是中考最后一天,沈达把同学们不要的废纸都整理了,把教室地面拖得干干净净,直到把卖废纸的80元钱整齐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后才离开。我感觉很欣慰。”

以上摘录的日记,出自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吴樱花之手。2002年至2005年间,她为“调皮大王”沈达写下了15万字的《孩子,我看着你长大》。沈达读后一次次感动得流泪,“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我过去做的事,连我自己都会觉得讨厌。吴老师,您是我最值得信赖的人。”2005年6月26日,好消息从昆山市教育局传来,沈达以660分成为昆山市中考“状元”,“我的奋斗目标是考上清华大学。”沈达说。

吴樱花说自己“是用一种客观研究的眼光在看待沈达”,所以她“始终能以相对平和的心态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育工作”。而这种“客观记录”式的教育方法正是朱永新推动的“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

作为加入“新教育实验”的第一所学校,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校长周建华牢记着“新教育实验”的理念:“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无限相信学生和老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实验要求老师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不仅是一个写日记写随笔的过程,更是一个人成长的助推器。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这些日记、随笔中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写得精彩的同时,教师们开始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核心理念是“重视心灵的教育”

“新教育实验”的“魔力”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日益显现。当初它的萌发,源自一位学者多年思考的“结晶”。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可谓著作等身。2000年起,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相继出版,这是他的“新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长期浸淫于教育领域的思考与探索,使朱永新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中小学生太苦了,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朱永新告诉记者,“多年来,应试教育往往以牺牲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代价。作为‘人’而存在的技能,如沟通、表达、交往、合作等要素在教育中没有地位,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为此,朱永新曾大声疾呼“育人之要在育心”、“用人文滋养心灵”,提出“降低学习难度”、“保证孩子的睡眠权”等具体措施,虽然也引起一些共鸣,却最终归于静寂。

实践,从理论的寻根溯源开始。朱永新注意到,中国古代儒家的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传统,一直在探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一百年前的欧洲新教育运动,几十年前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早已宣称真正的教育应该培育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健全人格。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蔡元培等将其“移植”到中国,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正是源于朱永新对中外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他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重视心灵的教育”、“教给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主要内容体现为“六大行动”

“新教育实验”的载体是“一张网”――2002年6月18日开通的“教育在线”(www.eduol.cn)。“我每天早晨6时要上网‘晨练’一小时,中午也要上去‘运动’一会儿。我与全国各地的老师谈心,距离近得似乎能听到彼此的呼吸。”朱永新对记者说。

这张网不仅迷住了朱永新自己。他不断以普通网民身份发帖子,用自己的新教育理念打动教师,把“新教育实验”推向一个个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也被“网”在了这个充满生机的“教育社区”里。“新教育实验”课题组成员卜延中激动地回忆,“短短一个月内,没有做任何广告,只通过熟悉的教师之间的口耳相传,网站论坛的发帖量就达到2万个。”

现实中,“新教育实验”会给实验学校挂“一块牌”。去年5月,吴江市北厍镇中心小学校长徐惠明登陆“教育在线”,注册学校的基本情况。很快,朱永新有了回复,并为学校挂上了“新教育实验”的铜牌。所有这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仪式。“新教育实验”完全是“自愿加盟、来去自由”的公益性实验活动,凡实验学校及个人均不缴纳实验费用,课题组为申请者开列的条件,不是“硬件”而是“软件”:凡接受本实验项目主持人的教育理念,愿为实现“新教育理想”而行动的学校和个人,均可加盟。实验能给学校的就是新教育的理念,即“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就拿“营造书香校园”来说,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朱永新认为,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他们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因此,他要求,新教育实验区内的学校,师生应该把阅读作为重要活动。他与课题组一起为教师和学生推荐了新教育文库,精心选择有价值的书籍。要求学生每学期背诵中华经典诗文,中学生背诵英文名篇。

“一样的学生,一样的学校,但是教师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这是采访中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在“教育在线”首页上,顶栏红色的大标题就写着“共建教师的精神家园”。而“教育在线”也确实成为了教师的“学习化社区”。即使在午夜或清晨时段,讨论室里依然人头济济。这个简单的“舞台”上,经验丰富的教师在网上授课,热情的网民为边陲学校捐书,大量教师在论坛上进行智慧碰撞。云南思茅地区的小学教师“滇南布衣”,利用“教育在线”与异地的同行交流讨论教学问题,虽然地处偏远,但他教的12个学生却可以接受到和先进地区一样的教育。全国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北京清华附小特级教师窦桂梅写道:“怀着激情,我每天必上网一次,踏上这只大船,我尽情享受它的习习海风。”短短4年间,“教育在线”有注册会员近19万,开设教育博客的教师接近2万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论坛和网络教师培训学院,成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

“新教育实验”仍在不断完善

2004年4月,一位农村教师在“教育在线”上留言:“我对‘新教育实验’向往已久,可是,要在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中实施是行不通的。我们这儿仍然是踏踏实实搞应试教育,教学质量是与资金挂钩的。所以,‘新教育实验’,想说爱你不容易。”

这位农村教师的话,凸显出“新教育实验”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质疑声主要集中在四点:“新教育实验”在目前的应试背景下,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新教育实验”在很多方面有所缺失,比如公民教育、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可以推行和操作的教育模型,“新教育实验”在理论框架与操作水平上还有明显的不足;完全的“草根运动”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04年以后,我们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很多原本积极热烈的参与者开始理性思考‘新教育实验’的前途,并且用自己的最大能量去完善‘新教育实验’。”朱永新说,今年9月份开学时,部分参与实验的中小学已经开设了“新生命教育”课程。

朱永新告诉记者,教育的智慧在于从制度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现在有很多学校特别是高中处于观望状态,他们怀疑我们这套东西能否解决应试问题。其实,应试教育也在改革,越来越注重人的综合素质。‘新教育实验’提出的‘六大行动’,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从文化的层面和心理的层面来武装人,强调打好精神底色。山西运城的实验学校仅开展了两年,但那里的小学生面对几十位校长的‘大考问’,对答如流,校长们都惊呼‘问不倒’。因此‘新教育’不惧怕考试。实验学校如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常州湖塘桥小学等,在当地都是出类拔萃的。”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认为,“新教育实验”把人的素质教育、文化教育、心理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唤醒人的精神状态,所以“新教育实验”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更有帮助。

朱永新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成立“新教育实验”的研究中心(所),并由专人负责理论研究工作,解决好“新教育实验”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问题。

从去年以来,“新教育实验”获得了两笔共1000万元的社会捐款,分别成立了“新农村、新教育、新希望基金”和“新教育研究与推广基金”,结束了原本“仅靠社会零散捐赠和朱永新的稿费与讲课费支撑”的局面。“新教育实验”正在全国“遍地开花”,这场“草根运动”所震荡出的教育“冲击波”,还在继续扩散。 

2006年秋,参加“新教育贵州行”的支教队员给当地希望小学的学生讲故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