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生态省”应强调环境价值

2006-12-2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期关注:让良好环境成为优势竞争力

由国家环保总局和海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四届生态省建设论坛12月18日在海口举行。自1999年海南省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以来,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区开展生态省建设,天津、陕西、湖南、云南也将要开展生态省(市)建设。全国有150多个市(县、区)开展了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不少专家指出,生态省建设,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培育“良好环境成为优势竞争力”的机制,尤其是要把环境的正确价值计入产业成本和消费成本。

责任编辑胡其峰冯永锋

建设“生态省”应强调环境价值

本报记者冯永锋魏月蘅王晓樱

应当强调环境的生态价值

联合国曾经在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做过一个实验,把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叫在一起,在热带雨林当中砍掉了一公顷的树木,然后计算它的价值。经济学家计算的是,如果造纸或者是做家具等等,它们能够换来的价值是多少?生态学家则把这片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当中的生态功能、生态服务能力,对水、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等等都算进去。最后计算的结果是生态价值高出生产价值31%,二者之比是1:1.31左右。由此可见,在过分强调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略它的生态价值之后,人类实际上欠了大自然的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指出,要建设生态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珍视环境和生态的生产力,正确计算生态或资源的价值。目前各省通行的经济核算与发展评价中,存在的一个主要缺陷就是没有扣除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损耗与环境污染成本。而我国现行的GDP核算的公式为GDP=C(消费)+I(国内投资)+G(政府支出)+X(出口)+M(进口);“政府支出”部分涵盖范围广阔,把污染治理和防治费用,灾害的预防和补偿费用都包括进去,这样就出现了污染愈大GDP愈大的怪现象。假如加上由污染带来国民健康损失而产生的医疗保险费用,最后会使核算数值更高。我国经济的增长有一部分是以环境损失为代价的,如果将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环境破坏和资源损耗的损失扣除,真正有效的国内生产总值要比现在少。如据水利部的研究,1998年度,我国水污染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总量高达2475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3.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认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基础和价格难以确定,是造成自然资源目前难以纳入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已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多年,但长期处于“欠量补偿”的状态,即收费大大低于治理成本,更低于生态环境损失,没能体现环境的价值。资源价值是资源经济管理的基础。由于缺乏这一基础,使得环境经济政策收效并不显著。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签署的《21世纪议程》提出“应在所有国家中建立环境与经济一体化的核算系统”。采用环境核算体系和评价自然资源价值是实现环境资源市场配置的关键,但是,这项工作在我国尚未取得实质进展。在建设“生态省”的时候,应当强调生态或资源的价值,要设计出合理的策略,把环境污染成本和生态伤害成本都摊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社会的消费成本中。

生态补偿立法是当务之急

“生态省建设论坛”着重探讨了“发展权平等”的问题,讨论如何发挥“环境生产力”。不少代表提出,必须“让良好的环境成为优势竞争力”。而当前,在有的地方,良好的环境往往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原因就是生态的价值得不到正确定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指出,现在,科学发展观是每一个地方的追求目标,而某些环境优势地区,为了摆脱贫困,却仍然以快速的生态破坏为代价。为了今后在生态上少欠新债,生态补偿的立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要顺利进行生态省建设,急需各地出台有关生态补偿的方案,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标准等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他建议分三步走:一是力争出台“国务院关于生态补偿若干政策措施的指导意见”;二是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出台“生态补偿条例”;三是在“条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修改完善,力争出台“生态补偿法”。法规的制定要坚持五项原则: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补偿原则;三是坚持因时制宜、分阶段推进原则,可以考虑经过3个五年规划共15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建成完备的生态补偿制度;四是坚持统一规划、分部门实施原则;五是坚持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

重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本次论坛关注的热点,也是一个词的两个侧面。循环经济不仅在工业上大有作为,在农业上也具有良好的前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建设生态省,必须从宏观引导的层面,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目前农村过多施用农药、化肥,造成难以治理的面源污染。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翁伯琦认为,发展以立体农业为特点的循环模式可有效控制污染。如种养结合的林间种草养禽,林草为禽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和饲料,禽吃害虫和粪便肥田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这是一举多得的农业循环利用之路。立体种养型在稻田高效、低耗、低污染、改善耕作体系方面也得到体现。

照片说明:美丽的额尔古纳牧场依靠良好的环境和技术,企业能生产出“生态附加值”高的产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明确提出,不让污染企业进入,结果众多优势企业慕名而来,因为企业也盼望生存在优美的环境中。本报记者吴力田摄

 

延伸阅读:鸡西探索农业循环经济新路

鸡西市在我国是较早开展“三废”利用的地区之一,至目前,已开发推广了一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在煤矸石发电、瓦斯发电、粉煤灰生产水泥等工业循环经济技术之外,又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作了不少探索。

鸡西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大田作物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农作物秸秆存量较大。为此,深度开发秸秆、稻草、米糠等综合利用项目,成为该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该市绿然油脂公司利用高科技手段生产米糠膨化浸出制油、毛糠油精制品及其副产品,将不值钱的米糠变为有高附加值的“宝贝”。该企业年可加工生产20万吨米糠油,产值达4亿元,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

据统计,鸡西市地方水稻种植面积165万亩,年产稻草82万吨,稻壳20万吨,开工建设的黑龙江晨光环保板材有限公司,引进的“麦秸碎料板制造”和“麦秸复合板制造”两项技术,将昔日田间地头废弃的水稻秸秆变为市场潜力巨大的环保板材,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480万元,同时,彻底解决了因焚烧水稻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

煤炭价格上涨,鸡西市的“取暖费”却由每平方米28元降到19元,这是鸡西市利用丰富的稻壳资源,成功演绎的“主副换位”乐章。

鸡西市所辖的虎林市盛产水稻,仅米厂就100多家,废弃物稻草、稻壳、稻糠的存在,造成“黄色污染”。自该市的清河泉米业稻壳发电及再生能源试验基地成立后,改变了秋季水稻产区黄烟弥漫的现象,往年烧稻壳释放到空气中的200吨二氧化硫,也全部降为零。

该项目集粮食收储、稻米加工、稻壳发电、供热取暖和稻壳灰利用于一体,利用稻壳发电后产生的余热供暖,使取暖费降至19元,创下黑龙江省之最。该建设项目,被称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并投入运行。(赵彬彦张晓玲

专家视点:生态型社会要突破五个基本瓶颈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

一个生态型的社会必须突破的基本瓶颈有五个。一是人口增长与物质生产增长的背离,现在中国的人口列车仍以巨大的惯性每年800万―1000万的增量向前奔腾,还要延续30年左右。如何保证这些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是生态型社会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是资源的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背离。过去我们过分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水资源,把它的生态价值,特别是对整个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忽略了。忽略的结果,使得我们对于生态型社会的体会比较浅,而且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是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和自觉养护的失衡。我们每天的生产生活当中,都要把自己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抛弃到自然环境之中。直到现在一些企业、生产者对环境容量还是抱有无偿占有的心态。只有当环境容量占有与自觉养护、自觉回馈等相平衡时,生态型社会才能实现。

四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失衡。不能说谁经济产出高就应当独自享受,必须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全体社会成员,使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应当享受社会提供的基本界限以上的生活质量。

五是经济运行成本外部化必须得到克服。企业如果在生产过程中该付出的成本不付,而推到社会上让别人付出的话,作为企业公民是不合格的,这将会导致制度失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