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谈杂议:第16期《儒学的现代意义》

2006-12-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博谈杂议:第16期《儒学的现代意义》

文化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世界各民族发展史充分表明,文化不仅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核心因素,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今天我们谈民族的复兴与国家的强盛,无疑应当高度重视文化的繁荣问题。

自西汉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必须注意的是,当前我们所说的儒学,有时候可以看作中华文化甚至是东方文明的代名词。开放性与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征,中华文化一直是在吸取各民族文化合理因子中不断发展的。儒学作为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主流,就是在伴随各民族大融合中,吸收了多方面的营养,以此来不断丰满自己。

每一种思想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特定时代背景,但其间也往往会有永恒的东西,会有汤一介先生所说的“可能是万古常新”的东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继承与创新。继承什么,如何创新,很重要的就是要博古通今、取外补中。面对新时期中西方文明的急剧碰撞,在对待传统儒学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消极的保护。

儒学中有哪些最值得我们关注呢?汤先生从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社会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等三大主要问题入手指出,“儒家的‘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这三个哲学命题,也许可以为我们解决三大命题提供某些宝贵的思路和应该重视的思想资源”。我以为,汤先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考量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比较周密的。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地把握这三个方面,这对于化解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矛盾,对于构建人类和谐社会会有一些积极作用。

总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中华文化也必然会与时俱进,创造出人类文明新的硕果。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委陈相飞

儒学作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就要了解儒学。今天儒学也不再是统治者钳制思想的工具,自由谈论儒学成为可能。

谈论儒学先要清楚儒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本着仁爱之心,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去践行“先王之道”。偏离了这点去看儒学,就会陷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境地,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儒学的本来面目。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不认为自己是在开创宣扬自己的某种理论学说,他认为自己不过是喜爱并传播古代文化而已。而这种古代文化的核心就是“先王之道”。先王之道是什么?就是古代圣人用来修养自身,进而推己及人的了解和劝勉他人,最终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原则与方法。之所以称为“王”道,原因有二:一,古代有许多王者这样作了;二,研读这样做才能真正“王”于天下。简单讲就是从自身点滴言行作起;进而了解和劝勉自己周围的人;从而解决社会各种问题,最终达到“王天下”的结果。儒家认为这不仅是每个统治者要努力做到的,更是每个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应该做到的。

此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毕竟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作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时间很长,因此历代统治者对儒学的穿凿附会之处很多,我们小心区分哪是儒家本意哪些是附会之意。二,研读不可不深入,思考不可不细微。不要因为学习思考的不到位而不能科学合理地理解儒学的内容。

北京读者田豆

由孔子开创、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主流,其独到的人文思想体系,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历久不衰,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使得中华民族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有古有今”的民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汤教授所说的儒学的现代意义,我的理解应首先着眼于“今”着眼于“新”,在对儒学进行全面正确而又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扬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并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其精华予以全新的阐述,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人类和平发展发出光和热。

安徽铜陵有色机厂张邦来

免费讲坛,好!

光明网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