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006-12-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北京交通大学毕颖

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思想认识,真切地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关怀和殷切期望。通过研修,我们深刻了解了我国改革

开放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理解了中央重大决策的深刻背景和重要意义,进一步坚定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信念,增强了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自觉性,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掌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职责。因此,必须首先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教师必须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开拓新境界。今年,教育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调整,课程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方面的内容,教育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方法,了解中国历史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要把这些课程调整的最新内容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思维活跃、眼界开阔、信息来源广泛;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急剧的变化期,常会呈现心理烦躁、认识片面、行为偏执等不良状态,排斥和抵制思想政治教育;再加上就业和学习方面的种种压力,使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关注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等具体知识的学习,这些情况客观上容易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甚至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不考虑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变化,只是简单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就难以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我们广大教师有责任在落实中央精神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不断推出能够反映时代特点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论与教学成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整体育人的教育观念。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对当代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从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通过学习,我们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新时期形势与任务的要求,赋予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职业道德以新的内涵。它既是教师行事做人的思想道德、也是教师治学从教的学术道德,同时还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政治道德。就高校工作来讲,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与育人相结合、管理与育人相结合、服务与育人相结合的整体育人观念。就我们教师来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必须坚持授业与传道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自觉树立每一位教师都是大学生正确引路人、每一门课程都承载育人功能的思想。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引领学生。另一方面,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高尚的行为风范影响学生,把最新的学术成果传授给学生。只有如此,我们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

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解放军理工大学钱振勤

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确的选择。事实上,意识形态领域历来都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面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而且具有不可懈怠的现实紧迫性。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迫切需要”:

一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需要。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就会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灾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我们看到了教训和危害。通过井冈山、延安实践性教学,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历史的正确选择。

二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迫切需要。在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85年漫长岁月里,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实践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三大理论成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机遇期的实际,明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新的实践呼唤着新的理论创新。而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是为新的理论创新指明方向与途径,并进行必要理论铺垫的重要条件。

三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维护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2003年我国人均GDP就已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各种矛盾凸显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趋势总体是积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也是长期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尖锐的。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才能有效引导人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去正确解决各种因人民内部矛盾或相关的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群体事件与问题,从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

四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政治舆论氛围。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暴露出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等问题,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不到位的“死角”,更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切实落实好把人民群众子女培养成才这一实现亿万家庭最大愿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卫灵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依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实现教育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高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体现了对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引导作用。大学生是一活跃群体,富有朝气、思想活跃,他们的价值观念、权利意识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而呈现多样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作出相应调整,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为此,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我们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贴近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心理,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探究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使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教条式的、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功能。不能以老面孔、老套路,机械地、脱离实际地进行教学,这不仅不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在教育创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创新显得更加突出和必要。这次在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和考察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井冈山干部学院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因人施教、因班施教,并凸显新的教学环境下的时代特色。这样的革命传统教育,目标明确,内容生动、鲜活、感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创新精神,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进教育创新,教师承担着重要使命。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并富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承担着特殊的教育任务,工作的特殊性对我们的理论修养和道德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目标志向、道德品格、治学精神和创新理念等方面做到:“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积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断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这一过程不仅是教师理论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知识深化的过程,以及党性修养提升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自身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这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创新精神,在工作中就会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从而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观念的创新。教师需要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造就高素质人才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在教学与研究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彻底扭转以往那种只把其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来建设的观念和做法,按照学科建设的规范和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建设与管理,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有的地位与规格。树立加强学科建设,夯实学术基础的观念,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和建设引入学科建设的轨道,使教学内容植根于学术沃土之中。

其次,要做到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生命力的关键。在理论上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勇于回答和解决社会发展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不断拓展理论新视野,实现理论上的新突破。当前,在涉及党和国家兴衰荣辱、在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要在探索中深化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及时体现于教学之中。

第三,要实现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创新。要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强调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效果,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本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育模式。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有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进行教育创新,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许多高校已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丰富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多媒体教学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毕竟是新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娴熟地掌握该技术,熟悉其利弊所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使高科技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贴切地、准确地服务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阐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视觉产生冲击、仅仅达到吸引学生听课的目的的使用层面上。

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黄朴民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于关键的时期,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科技,更需要进行理论创新,保持政治上的正确方向,使整个国家的发展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而能承担这一光荣任务,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之所在。换言之,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着理论支撑,为我们把握难得机遇,驾驭复杂全局指点着明确的方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贯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都作过精辟的论述,《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已经明确了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我们作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学的人员,能够亲身投入到这一时代的洪流,参与这场伟大的事业,应该说是光荣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研究和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有责任有义务去提炼和概括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有责任有义务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去帮助解释和分析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总之一句话,有责任有义务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如果说,我们过去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是属于比较直观和自发的话,那么通过这次集中的研修,这种意识就开始上升到更加理性和自觉的高度,使命感更为紧迫,大局观更为鲜明,战略前瞻意识更为深远,进取创新意识更为昂扬,这应该是我们这次研修中最大的收获。

我们要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承认,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队伍当中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在着噪音、杂音。仅就我比较熟悉的历史学专业而言,这类现象就不是个别的,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历史,有意无意地淡化或贬低唯物主义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的倾向存在于一些学者的论著之中。如有人将史学研究的创新与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人为地加以对立,认为史学的“创新”就是要摆脱唯物史观的指导,就是要一概否定以往史学研究的基本成绩。进而盲目地照搬西方的某些理论与方法,用来解释中国历史,生吞活剥,食洋不化。有一些学者虽然厌倦“洋八股”,然而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陷入遵奉“古八股”的怪圈,对传统文化不加批判地予以抽象推崇和肯定,混淆了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问题上借鉴扬弃与迷信遵从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其他领域,这类现象同样有程度不同的存在。

我们认为,是否毫不含糊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决不是一般的学术问题,而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要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避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样惨痛的历史悲剧,我们就必须坚持立国之本,从政治的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即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指导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国门大开,西方形形色色的理论、方法蜂拥而至、纷至沓来,各种新名词、新范式、新概念漫天飞舞,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况下,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勇敢的面对各种挑战,始终不渝地保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持,决不是僵化和教条式的,而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发展?丰富和完善。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绝对不应该是机械照搬?照本宣科、对号入座,而更多的是用活的思想方法论予以规范与引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着痕迹,天然而成,化腐朽为神奇,致学问合大道,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同时,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也不意味着拒绝吸收?借鉴西方理论和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既坚持主体性,又贯彻开放性,既坚持原则性,又运用灵活性,这同样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应该遵循的正确方向。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使之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就必须大力弘扬正确的学风。而正确的学风,其基本依据,则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要在我们的工作中贯彻落实正确的学风,我个人认为至少有四点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强调。首先,一定要潜心于对马克思主义学理与文本的正确解读,否则谈“创新”、谈“结合”,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次,一定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主动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发展,以务实开放的风貌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第三,一定要注重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相关成果的转化,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使之能真正满足党和人民的需求,为党和政府进行决策,开展工作,指导实践提供有效的服务。第四,一定要注重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相关成果的表述方式,树立大众意识,追求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理想境界,摈弃那种故弄玄虚?孤芳自赏的“精英”意识。

肩负起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历史责任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李福源

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都必然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广泛、深入传播,并以此团结和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我们坚信,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和正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和传播,必将在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我们还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并没有改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的优势所在。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更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提高全党理论修养和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当前,我国的建设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了“四个深刻”,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对社会转型发展特别是利益多样化、思想多样化的局面,我们能不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凝聚全民族意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更好地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因此,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系到党的命运前途,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

通过这次研修班学习,我们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对我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寄予殷切的希望,使我们对自己承担的历史责任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个责任,就是要肩负起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责任,就是要肩负起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就是要肩负起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

我们要肩负起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责任,首先就是要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努力实现“三个转化”: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优秀传播者、模范实践者;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能力和素质,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增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标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状态和追求卓越的标准,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更加优异的成绩。

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我们必须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最高需要,在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不断加强我们的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然锐气、浩然正气。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也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的基本方针。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对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是坚持理论创新。敢于和善于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根据发展的实践来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并不断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教材体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