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6•中国成长报告 科技印象

2006-12-3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年的时光只是一瞬。然而就在短暂的365个日子里,中国科技却是亮点频闪。从国际顶尖科学杂志,到国际高层次学术会议,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和身影日益增多。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到解决全球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等重大科技问题,中国科技也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重要的科技力量。即将过去的一年,从基础科学到高科技领域,从科技产业到科普事业,我国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正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稳步迈进。作为科学编辑,盘点2006年,我们的内心和读者一样,充满欣喜,也充满期待,祝愿中国科技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在未来的日子里,取得更大成就,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倾听迈向科技强国的脚步声

本报记者吕贤如

中国科学家发现迄今最早的会飞哺乳动物――远古翔兽。新华社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07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胡锦涛总书记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号召仍在耳畔回荡。

2006这一年,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一年: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隆重召开,对未来十五年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战略性规划,作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将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载入史册。

2006这一年,在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指引下,全社会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以往科技投入偏低的瓶颈问题正在化解:财政部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两成;15个省区市的投入增长率超过50%,有6个增长1倍以上;华为等走向世界的企业,将年收入10%以上投入研发领域。

科技投入日益增加,科技体制改革日益深入,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正在形成,我国正一步步地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

原始性创新赢得赞誉

作为孕育、发展高端技术的土壤,近年来我国基础科研有了明显改观,在向创新型国家的进军中,绽放出瑰丽的花朵。其中一些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赞誉,一些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造福百姓: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果显著。资料图片

一批膜蛋白和复合蛋白三维结构的成功解析,表明我国在蛋白质结构生物学方面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成功实现5光子纠缠及量子态隐形传输,被国际物理学界评为重大进展。

成功实现了125公里实际通信光缆的量子密钥分配,使我国量子保密通信向国家信息安全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棱镜耦合技术,向第四代光源的实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纳米材料学方面,我国科学家已跻身国际前沿,其中利用模板和有机物催化热解法相结合制备单壁纳米碳管的技术,被广泛引用。

在重要农作物基础研究方面,水稻基因组测序的研究已经被国际同行引用七百余次。

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建立了联合靶向治疗APL的治疗手段,使初发APL成为第一种可能治愈的癌症。

研究出以高洁净度、高均质和超细组织为特征的新一代钢铁材料,已应用于汽车、建筑等行业。

在脑与认知科学及神经科学,遗传学研究、热核聚变研究、石油开采和清洁利用方面……基础科研百花争奇斗艳,为大幅度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当我们沉醉于这些成果中时,分明听到了那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坚实脚步声。

重点领域成就造福百姓

首架全数字化设计支线客机ARJ21的机头交货。新华社

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直接关系国家安全与强盛,民族企业兴旺与发展,百姓健康与幸福。

在向创新型国家的进军中,我国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特别是在某些不如人意的重点领域,也盛开出报春的花朵。

信息领域,我们看到了摆脱数十年来移动通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希望。年初,信息产业部颁布,3G三大国际标准之一的“中国标准”TD-SCDMA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年末,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宣布,我国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汽车领域,自主创新使2006北京国际车展国产车大放异彩。展出的572辆乘用车中,自主品牌上升到三分之一,自主创新再也不是我国汽车行业的软肋。专家认为,本届车展将成为一个分水岭,标志着自主品牌汽车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实现整体突破。

这一年,最令人兴奋的时刻还是7月1日11点05分,在格尔木倾听那首趟进藏列车长鸣的汽笛声。至此,经过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破解了千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开启了人类客运火车穿梭“世界屋脊”的新纪元。

倾听那迈向科技强国的脚步声,每一个炎黄子孙怎能不动情欢呼!

中国科技加速走向世界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在总装中。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在向创新型国家的进军中,我国国际科技地位不断提高,科技界高级别的国际大会接连在中国召开,六七月间更是一派繁忙景象。

6月17日,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际古生物学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大会。

6月18日,2006超弦国际会议在京开幕,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应邀来华发表演讲。

7月17日,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在京召开,这是我国首次承办国际空间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国际学术会议。

7月25日,第八届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首度在华召开。

国际大会的高潮,是9月5日召开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这一世界顶级学者共同参与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今年迎来了李政道、罗伯特・胡伯尔等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若论“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的标志性成就,当数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2006年,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正式启动,这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制定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至今,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并与其中99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参加了大约350个国际科技组织,其中政府间组织35个,已有206位科学家被选入国际科技组织的各级领导岗位。

我国学者在获得重要国际奖励、国际组织和国际刊物任职方面情况也在改善。近两年我国有14位科学家荣获国际科学奖,有4人当选为国际重要科学组织要职,有40人次当选为重要学术组织或其他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倾听那迈向科技强国的脚步声,我们的目光更远大,心胸更宽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