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人为本”

2007-0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忠家 我有话说

“以人为本”是近年来日益快速地在我国流行起来的发展观、教育观的一个重要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以学生为“本”,认真把握人的本质特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说服力,“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和有机结合起来。

在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重视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

确立“人本”视角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彻底纠正“人的缺位”状况。从青年学生的角度来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认识自我,从而达到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到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育目的。

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度讲,首先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针对不同需要进行分类分析和指导,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与生活的空间。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智力因素的差异表现为大学生个体的智力特点、智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表现在情商方面的差异和兴趣、理想、动机、意志、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除此之外,青年学生个体在思想政治水平、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甚至不同年级以及同一年级不同时段也存在较大差异。再次要关注学生内在自觉与自律意识的培养。除必需的制度化管理之外,应该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念和道德的力量,并内化为学生心目中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最终影响学生的行为,满足其个性的需求。

以培养“完全人格”为目标

所谓道德人格,即作为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然意义上对道德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更是明确主张:“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青年大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他们自身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方面。首先,从个体的角度讲,要实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要使其成为一个受欢迎和受尊重的人,要使其人格尊严得以彰显,就必须是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从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其次,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若只是培养了一个人的智性而没有培养他的德性,就等于是给社会造就了一个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这对社会的和谐与安定都是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所提倡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以往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批判,实现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实行“双主体”、“人性化”的教育模式

所谓“双主体”模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双主体结构”的,教育者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所谓“人性化”的方法,就是建立在符合人性的特点和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1.以教工支部联系学生班级为切入点,建立高校“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克服学校在使青年成为“人之为人”的教育和“成为某一类人”的教育“两张皮”现象,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共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如长江大学党委倡导各教工支部联系学生班级的做法,通过担任班主任或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人,引导教职工党员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家庭情况、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以及班风学风情况,给予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帮助。既使学生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又使教工党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得到思想境界的升华。

2.以谈心活动为载体,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而学生个体思想品质、个性、心理和生理的状况千差万别,各自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导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学生工作面上的共性教育和点上的个别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管人,以教育者自居,让人服从的思想观念,要从“全员育人”的高度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平等相待、以理服人、双向沟通的方式,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3.以建立为广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为目标,将“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

“思想政治工作从机理上讲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反过来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维护一定社会的群体利益而服务的工具。”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关系(当然它不完全是工作对象的利益,同时也包括社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是为一定的社会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因此,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工作对象的现实利益相结合,既要把人的利益的全面实现作为自己理论的奋斗目标,又要始终站在广大学生利益的立场上,从现实的“人的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必须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利益,必须引导大学生满足其精神追求的同时,要多办一些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实事和好事。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告诉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依靠人、发现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既不能完全以过去历史时期的标准衡量和要求青少年一代,也不能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贻误青少年一代;既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培养学生以“主体性道德人格”为根本的“完全人格”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