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杭州城乡图书“一证通”

2007-01-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叶辉 通讯员 吴琼洁 我有话说

本报杭州1月11日电56岁的农民何善齐坐在淳安县文昌村图书室的电脑前,正通过互联网为村民借阅远在杭州图书馆的新书,稍嫌笨拙的手拖动鼠标,点向“确定”,48小时后,远在100多公里外的杭州图书馆的书就可送达该村村民手里。

发生在2006年12月24日的平常一幕,在来自文化部、北大、南开、浙大、上海图书馆等十

数位图书馆界专家眼里却是一项“革命性的创举”,他们是因杭州地区图书馆实施的“一证通”工程专程赶来实地考察和研讨的。

文昌村村民显然是“一证通”工程的受惠者。2006年10月建立图书室后,全村360户农户每户免费得到一张“一证通”借书证。村民要借的书若没有,便可通过网络向县或市图书馆借,而且只要还到村图书室就可以了。

这意味着一夜间,这个村级图书馆便拥有了全市所有图书馆的藏书。

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1月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杭州全市9家公共图书馆、75家社区图书馆、14家乡镇(村)图书馆组成图书联盟,都纳入‘一证通’运行体系。全市从城市居民到农民、外来民工都可凭借书证在全市城乡所有图书馆免费借阅图书,并可A地借,B地还。”

据介绍,我国图书馆城乡差别大,基层图书馆经费不足,资源贫乏;图书馆各自为政,资源无法共享;收费制度以及服务差等造成读者锐减,我国在图书馆办理注册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千分之五,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0%。这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还存在小众化、精英化的弊端。

杭州图书馆决定借鉴当代国际图书馆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在杭州市远程教育网已通到村的基础上,于2003年底开始尝试“一证通”工程,即以杭州市图书馆为中心,县、区级公共图书馆为分中心,街道、乡镇及社区、村图书馆为基层点的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

“一证通”打破了地区图书馆间信息资源、人员、经费、设施条块分割、分散管理的局面,形成了公共图书馆的联盟,实现了区域内的资源共享。2006年6月,联盟向社会公布《地区服务公约》,取消收费,在全市范围实施“一证通”。

此举在杭州市和全国图书馆界引起强烈反响。参加此次研讨的专家认为,“一证通”创新了理念,使狭义的文献信息服务拓展为广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以“藏”为主变为以“用”为主,联盟内所有图书馆倡导平等、免费、无障碍服务。

跨地区、跨部门的图书整合创新了管理:单一管理已转为行业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突破一馆借阅的限制,实现全区域通借通还的做法创新了服务,读者在任何地点均可享受图书馆服务,可点菜式的预约,48小时内送达,可此地借彼地还。图书馆联盟使原来每个馆馆藏图书从20万册左右上升到277.7万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南开大学于良芝教授称此举是“一项革命性的创新”;文化部社图司李宏副司长则认为此举“赋予了时代的意义”,“将中心图书馆的资源向基层流通,这是此项工程最有价值的地方”;北京大学教授吴慰慈认为,“一证通”冲破了对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理念的局限,具有战略意义,符合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

据悉,杭州市还成立了全国首家图书馆事业基金会,此举打破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一直靠政府拨款的现状。

“图书馆过去是‘知识的殿堂’,如今已成为‘市民的书房’。”褚树青说。“我们的口号是‘平等,免费,无障碍’,借阅者无贵贱高低之分,一律平等,借阅图书一律免费,无论城市农村、本地或外地民工借阅无区域无身份障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