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政策之手

2007-01-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翼 我有话说

张翼: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为光明日报经济部主任记者。
电话:67078568
电邮:ygxb@vip.sina.com

画/郭红松

关于汽车的数量,岁末年初有一些引人注目的消息:一方面,权威部门的总结性预测喜气洋洋,2006年汽车年产销量均突破700万辆,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通知警告说,汽车“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显现,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好形势下的产能过剩说,是真正的“盛世危言”,因此有人且信且疑,有人甚至写文章公开质疑。据说,在发改委内部和各个部委间,对于汽车到底是不是过剩也是意见不一,这也是2006年3月汽车就进入了产能过剩的“黑”名单,但具体落实的结构调整《通知》到年底才终于露面的重要原因。

仅仅从发改委《通知》提供的数据,还难以让人感到汽车行业的“过剩”到底有多厉害。发改委说,截止到2005年7月1日,我国汽车行业已形成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的整车生产能力约800万辆,在建产能约220万辆,陆续在今明两年建成后整车总产能将突破1000万辆。

有人以此为据,反驳说,产能增加了,市场需求也在增长。2006年已经卖了700多万辆汽车,照眼下的势头,2007年市场销量将会突破800万辆,一定程度的供过于求正是保持市场竞争的前提,如果希望供求完全平衡,干脆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算了。

依此看来,汽车产能多乎哉?不多也。

但是,对于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有另外一组比较惊人的数据:预计2010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900万辆左右,但“十一五”期末我国汽车产能将达到2000万辆,汽车供给将超出需求一倍还多。在数据背后,还有年年都在重复的旧话,那就是汽车行业的“散、乱、差”,跨地区、跨部门兼并重组的阻力依然很大。

在国家发改委洋洋4000余字的《通知》中,对汽车行业再次开出了药方,希望通过抑制产能来医治多年的痼疾。

药方之一是,国家将进一步控制新建整车项目,提高准入条件,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现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如要计划在异地建设分厂,除满足产业政策外,上一年汽车销售量必须达到批准产能的80%以上。但是,如果这些企业愿意兼并其他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为分厂,则不受建设分厂有关条件的限制。

此外,国家将建立汽车生产企业产能和产销量公示制度,定期公布年产销量达不到一定数量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的产销量信息,对长期不能达到要求的企业暂停产品公告。

但一位官员的话很有意思,他说任何一项政策在制定和落实的过程中,都充满了博弈,是管理者与生产企业之间的博弈,也是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还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与专业部门的博弈。而在汽车行业,正是由于牵涉的各方利益众多,多种博弈现象共存,使结构调整显得更加复杂和艰难。

最让人头疼的事儿是,20多个省市区都将汽车作为能带来利润和就业相应地也能提升业绩的支柱产业,汽车业是各地的“心头肉”,已无力有效组织生产的企业怎么退出市场,兼并重组的动力又来自何处。

所以,无论政策具有多少合理性和理论上的可行性,政策之手怎样用力挥动,现实的问题是,纸上的政策能否战胜现实中激烈的博弈。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