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镌刻在太空的青春人生

2007-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杨冰 谢波 我有话说

29岁,这是精确指挥控制“神舟”六号飞船科技群体的平均年龄。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陈炳德、政委迟万春特签署命令,为这一科技群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记一等功。

制定出100多套飞控实施方案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的“神经中枢”。中

心总体室在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担负着载人航天飞控总体方案设计、飞行控制实施与协同和应急飞行控制任务。形象地说,总体方案设计就好像建筑师在楼房施工前绘制设计图纸;飞控实施与协同,就好比乐队指挥让各种乐器演奏出和谐的美妙的乐章;应急控制,就如同交通警察,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合理地疏导并处理紧急情况。

成立之初,北京中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站在系统的角度制定飞行控制方案。但当时没有成熟的任务平台,软件、硬件设计所需有关飞船的众多数据不明确,连一个可动用的程序和文档也没有。

任务新、设备新、系统新、人员新……一个个困难犹如一座座“大山”压在总体室这群年轻人的肩膀上。他们下厂学习,向航天专家请教,没日没夜撰写方案,常常连续工作达15小时以上。100多套飞控实施、数据定制文件、监控流程等重要技术方案被制定出来,为我国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执行“神舟”号飞控任务,首要问题是确保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在飞船上天前,如何在地面用真实的飞船、真实的地面测控站,检验各类天地接口的匹配性及天地飞行控制配合的一致性,是确保飞船和航天员安全的关键技术。

艰难的起步开始了!童斌、孙军、李剑、陈险峰、周彬、付卫中等一批年轻人大胆运用新技术,开始“天地一体化验证”的研究工作,这在中国航天史上是第一次尝试。为了使这一验证体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们查阅一本又一本测控技术的书籍,设计上百页的实施方案和几十套测控程序。最终,一套全新的“天地一体化飞行控制验证技术”在他们手中诞生。这一技术克服了传统验证方法的局限性,开创了天地一体化验证的新途径,解决了飞船安全性保障、压缩飞行程序设计、仿真同步配合等多个技术难题,对天地协调性和关键飞行控制事件、过程能够进行一个全面的检验。这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构建一套支持多种型号任务、多目标测控和各种层次人员的各类任务需求的“任务平台”,他们开创性地提出测控平台化、构件化、标准化的设想。有了这个测控平台,就如同有了一把“万能钥匙”,不仅可以打开“神舟”飞船这把“锁”,也能够打开所有飞行器的“锁”。这一平台的搭建,使我国航天飞控技术水平上了新台阶。

一个光荣集体的执著追求

航天队伍是一支英雄的队伍,其中无名的英雄,远比有名的英雄多得多。总体室就是众多无名英雄中的一部分。当大家在电视上听到航天员从千里之外传回来那简短而有力的声音,看到他们在太空中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激动不已,但有谁知道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每一项操作、每一句对话都凝结着总体室年轻科技人员的心血。

总体室是一个人才“聚宝盆”,这里汇聚了很多科技工作者,他们的专业正是时下社会紧缺的热门专业,不少公司想打这里人才的主意。而面对高出10倍甚至百倍的薪水,没有一个人选择离开。

年轻的女助理工程师黄喻华、白洁负责与航天员有关的方案编写工作。航天员在太空中说的每一句话用多长时间都必须有严格的限制,如果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后续操作的进度。为了航天员在太空中那为数不多的几句话,为了把方案做细,任务前她们几乎每天奔波在两个单位之间,编写的方案改了又改,就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有时一天下来要修改十几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