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地之史并不好写

2007-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虎 郑艳平 我有话说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长期积累起来的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精髓,铸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凝聚着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可以说地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的不断绵延和积累,才汇成了光辉灿烂、洋洋大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州县请立志科议》中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因此,欲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或仍然存在的地方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地方文化进行系统地研究和挖掘,便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地方文化研究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研究热的不断升温,学人们在关注宏观文化研究的同时,也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了地方文化领域,并相继出版了颇具学术水平的一些学术著作,如辽宁教育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共24本、中华书局出版的《齐鲁文化通史》等。近年来历史文物的不断发现和整理,研究视野的展开和研究领域的拓宽,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许多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研究地方文化,并探索用新的体例来展现地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聊城通史》(中华书局)一书就为新时期研究、撰写新的地方文化著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良好范例。

该书将地区文化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这就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地方文化研究和撰述中只注重于局部、强调个性,而忽视全局和总体特征的弊端。而是将历史进程作为重要内容,依照时间顺序,上下贯通,分析叙述了地方文化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全文化的视野下,体现了地方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特点和规律。此其鲜明的特点之一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区域内曾经兴会飚举的贤良才俊们是如何创造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这是地方文化研究和撰述中不能回避的课题。对此,清代学者章学诚在《修志十议》中早有论述,他说:“史传之作,例取盖棺论定,不为生人立传。”该书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一改以往以人系事的修史传统,采取以事传人、以事系人的方法,以客观、科学、求实的态度,将历史上贤良才俊们的业绩置于地方文化发展序列中进行描述和展示,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不再是一些文化碎片和片段的回忆。此其鲜明特点之二也。

当然,对于地域文化的探讨和研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从业者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付出艰苦的劳动,尽管《聊城通史》在体例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但该书作者们勇敢的开拓精神和他们在编撰该书过程中所做的有益尝试,在地方文化研究和撰述中却有导夫先路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