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

2007-0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凌晓明 我有话说

一人一张课表,一人一套方案,通过柔性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借助产学研一体化造就社会倚重的人才。这是重庆大学拓展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新探索。

让学生学会追踪学科前沿

位于重庆大学主楼的罗克威尔实

验室,最显眼的位置放着智能电梯模型、电机抗干扰模型等一批尖端实验品。这些成果出自在校学生之手。

由重庆大学和美国罗克威尔公司共建的罗克威尔实验室,是国内技术设备最先进的自动化实验室之一。在重大学生眼里,它不仅是一个从不关门的“全日制”、“全开放”实验室,更是一个了解国际自动化领域最新技术发展的窗口。

“实践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三大支柱之一。”重庆大学杨天怡副校长说。“十五”以来,学校投入约1.5亿元全面提升实验室教学水平,获企业资助近3000万元,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33个。

为了鼓励在校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重庆大学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分别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和“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创新基金以学校教学实验中心为基础,由指导教师或者学生拟定题目,经专家评审后,项目组学生带资助经费进入实验室开展创新项目。“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基地,由教师结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和兴趣提出申请,经评审后带资助经费进入实验室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自“基金”2003年设立以来,全校30多个教学实验中心和30多个重点实验室,都对参与项目的学生开放,先后有500多名高水平的教师在实验现场指导。受基金资助的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申请了7项国家专利。凭着实验室完成的设计,在校本科生张镭获得了软件著作权登记,并被微软亚洲研究院授予“最有价值专家”和“学生技术之星”称号,还应邀参加了美国一家公司软件产品的开发。本科生陈瑞川不仅成功申请了2项专利,还获得了2003年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柔性培养拓展高素质人才成长空间

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行动”入选者、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获得者李浩;4年内同时取得经济学、法学和工学3个学士学位的王韧;在学习本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上攻读第二专业电子信息与科学,并以优异成绩应届考上第二专业研究生的张峰……在重大校园里,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在校生层出不穷。他们的出现,得益于学校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方案。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大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变部分选课的学年学分制为全面选课的弹性学分制,制定个性化指导性的教学计划。这一改革成果于1997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此后,学校不断加强学习计划的柔性和学习时间的弹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完成本科学业的过程中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学生不仅可以申请课程的免修考试,还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选课。

一人一张课表,一人一套培养方案,是重庆大学努力致力实现的本科教育模式。副校长杨天怡说,学校压缩课堂教学,改变过去强调专业对口的理念,提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为5.5:3.5:1,保证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厚重。压缩专业课时的同时,按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群组,并将选修课比例从10%调整到30%-40%,拓宽专业面向,增强就业适应性。实践证明,这种探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21世纪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还曾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学校将教育延伸到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将岗前培训延伸到学校

“你有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即将跨出校门的大学生,遇到这个问题都不免犯怵。

“你们的学生有没有实际工作经验?”高校分管招生分配的工作人员,遇到这样的问题同样也会头痛。杨天怡认为,高校无法改变自己面对的社会就业现实,但可以通过制定更好的措施来适应甚至引导。重大探索的“订单加联合”的培养模式,颇为成功。

2006年年底,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三峡班”正式成立。按照重庆大学、长江电力和2003年级入选学生签定的三方协议,学校在确保原来的专业课时的基础上,再讲授长江电力开设的专门课程,“三峡班”的学生修满专业的学分并按时修完长江电力开设的专门课程,毕业后即可直接进入长江电力。在校期间,长江电力提供适当的经费补贴。

长江电力为“三峡班”开设了“大体积混凝土”、“电机维修与保养”等针对性极强的课程。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徐斌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长江电力每年需要增加200名技术人才。与重大合办“三峡班”,就是为了借助高校资源,培养更适合企业发展特点的专门人才。

重大教务处刘东燕处长说,“订单加联合”的培养模式,保证企业能找到“好用”的人才,保证毕业生能进入满意的用人单位,不仅节约了大笔的应聘费用,还可提前得到用人单位提供的费用补贴,以及企业为他们提供的丰富的实践条件。

“订单加联合”培养模式也极大地促进了重大的学科建设。杨天怡副校长说,在就业市场巨大的人才需求后,重大已决定从2007年起设立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他表示,重大还在进行本科教育的创新,以促使毕业生从专业适应向行业适应的转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