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阳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特色鲜明

2007-0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单纯刚 我有话说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近日在信阳师范学院落下帷幕,信阳师院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全省高校28个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的一致称赞,也为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如何搞好研究基地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近年来,信阳师院坚持立足自身实

际,紧抓学科建设不放松,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打造自己的学科品牌,走出了一条学科建设的特色之路。目前已建成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获批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走在了先进行列。

发挥优势,不断凝练学科方向

发挥自身优势,做强重点学科,是信阳师院学科建设的主要立足点和突破口。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该院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立足本校学科专业实际加强学科建设规划,对优势学科给与重点扶持。近两年,学校进一步修订学科建设规划,对相关学科进行调整,进一步凝炼了学科方向,对师资、设备等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在政策、经费、梯队配备上给予相应倾斜,为学科建设注入了活力。在此基础上,又2次遴选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促使一批优势学科脱颖而出,进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数学、中国古代文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课程与教学论、文艺学、劳动经济学等14个校级重点学科。

在人民网2001年《大学专业排行榜》中,该院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全国位居第四。2006年该专业又被评选为全省名牌专业。该院整合马克思主义学科方面的资源成立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成为河南省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以来,这一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8项,今年又承担了河南省首批重大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研究”。在基础教育学科建设上,该院在“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的“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已建成河南省唯一的基础教育研究基地,这一学科近几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部委重点课题――“‘会学学会’教学思想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中部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以及其他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强烈反响。

服务社会,做活特色学科,是信阳师院学科建设的一大亮点。该院主动把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积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其中根据信阳非金属矿储量丰富,特别是珍珠岩矿开发利用需要申报的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球形闭孔珍珠岩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并获国家专利,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协议。该院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劳务经济研究,将农民工问题研究定为主攻方向,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增设了“劳动经济学”硕士点,与信阳市委、市社联共同承担了“农民工问题调查与研究”项目,得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是信阳师院加强学科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近两年,该院注意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学科的作用,通过交叉融合形成适应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培养了学科建设的生力军。如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已建成校级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点;适应河南建设文化强省需要而设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河南省该方向的首设专业,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和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整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成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已建成校级重点学科基地和具有高师教育特色的硕士点。

整合资源,着力构筑学科平台

加强学科建设,培育优秀的学科队伍,离不开条件优良的学科平台。近年来,信阳师院通过积极争取日元贷款等,多方筹措经费,不断加大投入,建起了55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7390余万元。同时建有双2.5G出口、10G核心的高速网络信息传输系统,购置了收录4千多种中外文期刊的全文数据电子出版物和150多家出版社的全文数据数字图书等。图书馆藏书16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3875种,拥有清华同方、北京万方学位论文和SpringerLink等11个数据库,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为了实现对学科建设的科学管理,该院在20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确立了首批重点学科,建立了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实施分层建设和目标管理,并逐步完善了《信阳师范学院学科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重点学科经费管理办法》以及重点学科评估和年度考核奖惩制度、科研经费配套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青年科研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等,学科建设经费实现每年递增30%以上。在此基础上,学校又把学科建设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之中,有效地调动了各单位和各学科的工作积极性。近几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珍珠岩研究所等二十多个研究所实力不断增强,都已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基地;一批学科脱颖而出,并在国内颇有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学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有2个专业还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专业。

多措并举,有效汇聚学科队伍

近日在信阳师院传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刚刚应邀出席“国际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模拟大会”并作专题报告的该院学科带头人李学志教授与该院宋新宇教授,同时被美国《数学评论》杂志主编聘为评论员。这是该院学科骨干迅速成长的一个典型例证。

近几年,信阳师院提出并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灵活有效的政策,认真落实“以事业凝聚人、以待遇稳定人、以感情留住人”,着力打造创新人才工程。学校先后制定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设立了人才培养、引进、科研启动专项资金,积极支持中青年学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资助他们出版或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著,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和引进学术骨干、培养学科后备力量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优秀学科队伍脱颖而出,如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科带头人李学志、宋新宇,分析化学学科带头人刘彦

明,劳动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杨云善等,他们都已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吸引了长期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专家杨光歧、留美博士杨术明等40多名高层次人才先后来校工作。

依托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聚集和培养人才、锻炼队伍,是该院加强学科队伍建设的又一重要措施。近两年在重点学科设立了关键岗位、特聘教授岗位,让本校的优秀人才能安心工作,让校外的优秀人才愿意来校工作,从而使信阳师院成为豫南地区高层次人才汇聚的中心。目前,该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级特聘教授、省创新人才、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达50多人。与此同时,该院大力实施“引智”工程,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指导思想,先后聘请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俞思念,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著名数学家朱广田、陈兰荪等一批院士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有效地促进了该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信阳师院党委书记孙宏典教授强调,学科建设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作为地处中部地区的省属师范院校,要搞好学科建设,只有立足实际找准自己的学科方向,着力构筑学科平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和发展优势学科,增强学科特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