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的张力

2007-0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我有话说

本报今天推出我国民族工业的骄傲――青岛港不凡事迹的报道。对于青岛港这样的国有特大型企业而言,在十多年的时间之内,将自己的财富价值扩张三十多倍,成为世界上实力雄厚的码头装卸企业,实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大型企业可以按部就班地经营,无需煞费苦心

也能衣食无忧,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如何应付市场风浪,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青岛港没有在避风港里偷安,而是主动“转身”,大胆创新,勇敢迎接市场的挑战,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令世人见识了青岛港的魅力。

青岛港的魅力来自于创新的张力。这首先得益于青岛港的企业领导决策层具有不安于现状、勇于创新的胆略和意识。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它足以令任何守成者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无论企业的资产如何雄厚、规模如何庞大,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裹足不前,就终会沦为末流,甚至被淘汰出局。当年,青岛港无缘入选象征实力的“集装箱四大枢纽港”,青岛港的决策层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正视困境,认清危机,努力探寻兴起的出路。他们找到的方法是创新。这恰恰就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持续发展的法宝。青岛港在自己的经营方向上,眼光敏锐,决策果断,抓住了市场竞争的关键,因而也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收益。要想获得持续的回报,必须实现持续的创新,在这一点上,青岛港的决策者头脑非常冷静,他们“自我加压”,将市场的压力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从而走到了竞争队伍的前列。

青岛港创新的张力还来自于他们有一支渗透在全企业的创新团队。在“科技兴港、人才强港”的口号之下,不仅领导者富有创新的思想,而且普通员工也充满了创新的激情。青岛港的口号没有流于空洞的形式,没有僵化为文件上的套话,而是由切实的机制来保障。从“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到专业化的人才培训基地,再到形成种种“绝活”的“会战”,青岛港舍得花大力气大价钱,形成了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机制。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之下,老企业形成了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气质。也正是这种积极倡导创新的机制和企业文化,才孕育了“金牌工人”许振超,才孕育了许许多多文化学历虽然不高却能屡有创新、独当一面的工程师和技术能手。毫无疑问,青岛港之所以既能在市场战略上技高一筹,又能在技术创新和成本节约上领先一步,就归功于他们拥有一套层次分明的创新体系。

因为创新,青岛港走出逆境,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因为创新,青岛港获得了一系列“最”字当头的评价:全国最大的铁矿石专用码头,最大的原油码头,国际一流的煤炭码头,黄河流域最大的散装粮码头。围绕创新,青岛港实现了不同寻常的经济业绩,也获得了令人称羡的社会效益。当前,在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需要的正是青岛港人在实际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不懈追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