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会生存

2007-0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润智 刘慧 我有话说

近年来,新闻媒体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接连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在深深为之惋惜、痛心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研究其中的原因和教育对策。生命既是个体一切价值的本体,也是个体一切价值的载体。那么应如何认识大学生因“竞选班干部失败”、“唱歌跑调被同学嘲笑”、“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业压力”、“

经济压力”、“情感挫折”等一些小事或常事就“毅然决然”地放弃生命了呢?

多元文化碰撞与社会转型

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富于创造性和开拓性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们也往往是社会转型期承受压力和挑战最大的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进入同一所高等学府求学,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学生第一次走进大都市,城乡文化的碰撞、新旧观念的交融、生活阅历的差异,均给他们的内心带来相当大的冲击,如何看待自己的既有文化,如何融入都市文化,如何设计飘渺而又实实在在的未来,他们的内心在探询、审视和挣扎着。此外,不管来自何种背景的家庭,大学生有一点是趋同的,即与父辈相比,虽然他们多了许多物质的支持与思想、行为的自由,但缺少了稳定而厚重的精神家园,漂泊的人最容易迷失前行的方向,当然也最容易迷失自己。

社会变革与教育失范

现代化建设是涉及到文化、制度、思想、观念等所有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高等教育在人力和思想两个方面给予的支持力度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乃至成败,这在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然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又是严重依附于社会的支持的,在社会混变时期,这种互为前提的支持往往由于理性的缺失而失去应有的平衡,大学生虽然在高考中胜出,但由于中小学在社会综合压力下少有时间顾及学生社会生活的多元需要,导致了他们在步入大学后普遍表现出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社会责任感不强、自我意识狭隘、缺乏独立面对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等倾向。当他们面临新的压力和冲突时,只能听任命运的肆意摆布。工业经济社会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创新为基础的,这就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个体权力的充分保障,在这一社会形态中,生命的质量和状态不但和个体的生活相关联,还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相关联。然而,在我国当下的大学校园中,防范在个人政绩需求的左右下依然是管理工作的主导性准则,在到处簇拥着“规定”和“准则”的环境中,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的大小是显而易见的,其生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呵护也是顺理成章的。现代化不是不需要“规定”和“准则”,但需要的显然不是现在的与学生生命相背离的“规定”和“准则”。

珍视自我关爱生命

无论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具有顽强生存能力、勇于改善生存条件、不断提升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个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表明:一个国家抑或是一个民族,无能落后就会挨打。大学生自杀,无论出于怎样的原因或理由,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们自身生命意志的孱弱,殊不知,在人们的心中,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优胜者,承载着更多的民族与国家的希望。

生活的强者需要有强大的生命力作支撑。一个人要存活、要发展,就离不开生命力、体力、抗挫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应对困难、危机的能力,而这一切恰恰是生命力的构成因素。不仅如此,生命力本身还包含着发展和对意义的理解能力。

面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对学生自杀、生命意识淡漠、现代教育的危机,教育帮助个体生命成为生活强者的使命日渐凸显出来。从个体生命的角度看,生命教育旨在帮助人们从生命中学会生存的教育,即帮助人珍爱生命、活出意义、提升生命质量。无论是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还是探索生命的意义,其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个体生命的生存乃至更好的生存。(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