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紧扣时代脉搏 创作异彩纷呈

2007-01-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我有话说

回首2006年度文学创作取得的成绩,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作家紧扣时代脉搏,文学创作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生活,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一大批优秀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全国人民在祖国大家庭的和谐氛围中享受到了文学繁荣的成果。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说,2006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召开,我国文学界呈现出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局面,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

中国作协积极组织作家深入生活,大力扶持重点作品创作,开展文学理论评论,加强文学队伍建设,依法维护作家权益,促进了创作的繁荣。各地作协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形势,根据作家队伍的新变化,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健康发展。

广大作家精神振奋,辛勤耕耘,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以丰厚的创作业绩唱响时代主旋律,是文学事业的显著特点。许多被采访的作家说,作为文学工作者,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运。他们要用生命的激情写作,创作出更多富于时代特色和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回馈人民群众的期待。

2006年,广大作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进程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奋力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用动人的笔触描写、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巨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铸造,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潮中,当代作家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三农”,表现农村新面貌,塑造农民新形象,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艺术地再现了中原农村在历史变革中发生的生活变化和心灵震撼,表现出与人民群众忧患与共、血脉相连的情感特色。一贯热切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和普通人情感的作家黄传会,把目光投向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写出了催人泪下的报告文学《我的课桌在哪里?》。蒋巍、徐华的报告文学《丛飞震撼》,以文艺界优秀典型人物的人生为题材,展现当代中国人的良知和情怀,塑造了感人的时代新人形象。

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热度不减,无论是思想的深度还是艺术的感染力,都有了新的突破。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以开阔的眼界对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进行了深情的回顾,弘扬了由无数普通战士用不屈的理想、不灭的信念所凝聚

的伟大长征精神。姜安的报告文学《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以独特的叙事视角,表现出中国百姓与中国革命血肉相连的关系,挖掘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深刻必然性。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以描写中国乡村生活“人情中的大美”,普通人的“精神空间”和“内心的道德秩序”为主要着力点,生动地刻画出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局维艰时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艺术地张扬了我们民族传统中最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强烈的思想艺术震撼力。

广大作家面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深刻变化,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旺盛活力,立足中国现实,注意向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学习,向传统经典借鉴,向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学习,不断创造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作品。王立纯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在回望上个世纪大庆石油会战艰苦岁月时,善于通过对恶劣生存环境中如火如荼创业生活的描写,咏叹和抒写人生的壮丽。马丽华的《如意高地》、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范稳的《悲悯大地》等以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和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显示了作家对于民族自然、历史、文化、习俗的熟悉和深入开掘,彰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情趣,体现出了祖国统一、多民族和睦相处的深刻主题,在读者中不断引起热烈共鸣。

军旅文学也以稳健的步伐走过2006年。部队作家倾听社会前进的足音,服务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反映部队火热生活,推出许多文学佳作。苗长水的长篇小说《超越攻击》,生动反映部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代化精兵之路,探讨了现代化部队如何在既保持我军优良作风,又向“高层次转型提升”过程中的新课题。辛茹的抒情长诗《火箭碑》,以钢铁般奔腾的旋律、如火如荼的激情和刚健有力的诗句,书写中国火箭兵部队的史诗,讴歌了一大群不惜流血牺牲为火箭筑碑的人们的业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谈及2006年文学创作的成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文学评论家吴秉杰说,去年丰厚的文学创作成就体现出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作家自觉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注重揭示中国普通百姓的丰富精神世界,歌颂他们的美好品质,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侯秀芬认为,2006年作家出版社推出大量优秀文学图书,首先得益于作家创作热情的高涨,以及文学创作和谐繁荣的整体局面。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指出,作品的内在品质是决定其是否出版的首要标准,人文社出书品种、码洋的增长,与作家的辛勤努力分不开,正是作家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高质量创造性劳动,催生了大量优秀的精神食粮。

金炳华指出,中国作协从2004年开始实施“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以多出反映时代主题、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为目标,至今已对三批共166个重点创作选题进行了扶持。作协还组织实施“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程”,编辑出版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集,产生了良好效果。我们要继续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八次文代会、七次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努力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创造条件,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