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发区里的千年古盐田

2007-0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 我有话说


古盐田对面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许多年轻人不愿再以晒盐为生,有些盐槽已荒废。(魏月蘅、王晓樱摄影报道)

冬日的早晨驱车来到海南省西部洋浦开发区,这片31平方公里的土地曾因1989年的“租界风波”而闻名一时。开发区内惟一未曾被炒卖过的土地便是750多亩的千年古盐田。盐田有1200多年历史,偎依海边,1000多个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砚式石盐槽棋子般散落其中。盐田村的盐工们沿袭古老原始的日晒制盐工艺,中国最早的日晒制盐场得以保留至今。

盐田村是一个火山石村,有四十多户、二百多口人。村中只有谭姓村民从事盐业。相传,1200多年前,一群曾操“煮海为盐”的盐工,从福建莆田南下来到洋浦半岛。他们在被海水浸泡和烈日暴晒的石头上,无意中发现了盐。盐工们于是因地制宜凿石为槽,以之盛放海水,借助烈日曝晒成盐,开创了日晒制盐的先河。

寒假期间正在帮家里晒盐的谭叶娥介绍说:盐工先用耙子把海水涨潮时浸泡过的盐泥耙成细小的泥块,晒至两三天后,将盐泥倒入盐池,踩实,再浇满海水,然后搅拌。盐池底部铺着细竹或草席,卤水从此过滤而出,汇集成一池水,盐工将一截当地称为“黄鱼刺”的树枝丢入卤水中,测试其浓度,浓度足够的话,树枝会浮出水面,他们便可将卤水倒进盐槽,在烈日下暴晒一天,水分蒸发,留下来的就是盐了。古盐田出产的盐巴,白如雪,细如棉,咸味适中纯真,不带苦味,是盐?食品的上乘调料。老盐巴还具有清热退火、清毒散淤的功效。

谭叶娥家里祖祖辈辈以晒盐为生,她的父母靠晒盐养大了她们兄弟姐妹7人,她正在读初一。盐工们的收成全靠天气、潮水而定。谭叶娥说,夏天天气好时,一天能晒500―600斤盐,现在是冬天,只能晒200―300斤。盐的销售不成问题,有客商专门在村里收购,每斤一块钱左右。

盐工们对着相机的镜头躲躲闪闪,因为他们产的盐承袭古法生产没加碘,并无证照,不符合国家标准。“可是我们产的盐几千年了,村里人都是吃这儿的盐长大的,没谁得大脖子病。看看我们的孩子,腿很直,既不缺碘,也不缺钙。”正在晒盐的老谭对当地盐务局的管理很不理解。

随着洋浦的开发,许多年轻人不愿继承家业,守候这片盐田,而选择到开发区的工厂工作或出外打工谋生。盐田村的盐工越来越少了。现在晒盐的大都是老年长者以及放学后的孩子。现在,旅游部门已把这里辟为旅游景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