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我国传统军事思想生辉

2007-0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特约记者 包国俊 通讯员 郭瑞宏 我有话说

当你打开互联网,搜索“于汝波”时,有关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因为于汝波与《孙子兵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享誉海内外,是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

于汝波,男,1945年生,少将军衔,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2006年5月,因突发心脏病殉职于军事科研第一线。

严谨治学,立身做人

1988年1月,于汝波从北京军区空军某所调入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从事军事研究工作。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换,使于汝波感到空前压力,他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研究工作上,挤占了所有业余时间。于汝波饱览上下五千年兵书古籍,调入军事科学院的第二年,就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关于管子国防思想》,深得同事们好评。

于汝波勇挑重担,牵头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在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军事通史》编委会常务副主任期间,于汝波撰写了《唐代军事史》有关章节,审读了全书17卷大部分书稿。《中国军事通史》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历史和军事研究的一项空白。于汝波潜心研究、撰写的理论专著《孙子兵法研究史》、《孙子学文献提要》,奠定了他在国际孙子兵法研究界的学术地位。于汝波的学术成果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一等奖、全军军事科研成果特等奖等奖项。

追求学术的“真”,始终是于汝波严谨治学、立身做人的根本。发生在上世纪末的那场“《孙子兵法》82篇”真假之争,让于汝波扬名海内外。1997年3月,某单位教员以于汝波等人发表的“《孙子兵法》82篇辨伪文章”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将其告上法庭。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兵学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只有13篇,却被尊奉为“百世谈兵之祖”、“古今兵家之师”。所谓“《孙子兵法》82篇”新发现,大有改写中国军事思想史之势。时为军事科学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研究室主任的于汝波,为保护《孙子兵法》的严肃与圣洁,对“《孙子兵法》82篇”新发现的真伪提出了质疑。

“《孙武兵法》82篇”是珍品,还是伪作?需要用证据说话。于汝波对“《孙武兵法》82篇”进行逐字研究,寻找铁证,同孙子兵法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撰写文章,对造假者的行径予以批驳。为了维护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尊严,于汝波在征得院领导同意后,运用法律手段打击造假者的气焰。在法庭上,于汝波等31位专家学者,以确凿的证据、透彻的辨析,与造假者进行了一场大是大非的较量。最终,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严肃与圣洁得到维护。

史为略用,论从史出

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浪涌。作为一名军事理论工作者,于汝波在潜心研究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军事思想的同时,目光时时紧盯着当今时代军事斗争的瞬息变化。多少个不眠之夜,于汝波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传统军事思想如何为现实军事斗争服务?结合长期的学术研究和积累,他提出了“古为今用”、“史为略用”、“论从史出”的学术观点。

第二次海湾战争打响后,于汝波密切关注着美国等多国部队攻打伊拉克的战况,特别是对战后控制和管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对《孙子兵法》多年的研究心得,提出自己的独到学术观点。《孙子兵法》“火攻篇”曰:“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古往今来,历代诸家都认为“修其功”意思是对作战勇士给予奖赏,而于汝波从战略高度重新解释了孙子的思想,指出“修其功”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战略层面巩固胜利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在2004年深圳召开的第六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于汝波常说:“作为一个传统军事思想的研究者,不能只发思古之悠情,更要胸怀国家发展大业、部队建设事业。”1995年,于汝波与人合作,完成《中国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的经验》课题,总结了中国历代统一的经验,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独到见解。于汝波完成《中国古代科技领先、近代落后状况及其原因》课题报告,给世人以警醒。于汝波还完成《论墨子的反强权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课题研究,给世人以启迪。

为提高我军干部谋略和指挥水平,于汝波和同事们昼夜奋战,编写出《孙子兵法军官读本》,使《孙子兵法》进入广大军官的日常生活和军事训练。于汝波,一个发思古之悠情的学者;一个肩负时代重任的学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