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晓宁,用母爱创造奇迹

2007-0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永林 我有话说

13年前,当儿子顺利降生人间时,陕西省铜川煤矿技工学校教师李晓宁没有想到命运竟与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孩子脑瘫。13年后,当脑瘫的儿子被她培养成一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时,李晓宁作为首届中国百名优秀母亲的一员,受到了全国妇联等单位的表彰。

1993年8月6日,陕西省铜川煤矿技工学校教师李晓宁的儿子蒋

凯出生了。然而,初为人母的喜颜还未绽尽,灾难就悄悄地降临了。蒋凯出生的第6天,因“新生儿肺炎”在急诊室里抢救了三天才转危为安。到了第20天,李晓宁发现孩子的右腿不会动了,诊断结果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医生建议等长大以后再做手术,她和丈夫连家也没回便直奔西安。西安的大夫确诊孩子得的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并骨髓炎”,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孩子病情大有好转,但他们哪里知道,更加残酷的事情还在后头。蒋凯9个月了却只会吃奶、睡觉,脖子软兮兮的根本不能抬头。她和丈夫便又抱着孩子赶到了西安儿童医院,专家会诊的结论是“脑瘫”,治愈这种病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李晓宁心似刀绞,泪如雨下,她对丈夫说“儿是娘的心头肉,有娘在就有孩子在。有希望要治病,即使没有希望也要争取希望创造希望。我坚信生命的奇迹会发生!”

就这样,李晓宁抱着孩子奔波在铜川、西安之间,开始了艰难的治疗过程。为了高额的医疗费用,李晓宁吃的是自带的干馍馍,住的仅仅是一张简陋的床,有一次她患了重感冒也舍不得挂一瓶点滴,照料孩子的时候几次跌倒在病房里。几个疗程过后,孩子会抬头了也会笑了,一岁半时,孩子又会坐了。为了孩子,李晓宁读了不少医学和营养学的书,并坚持每天为孩子做睡前的推、拿、捏、提、揉。蒋凯1岁8个月后的一天,突然发出了一个叫声,谁也没听清他叫的是妈还是爸,但李晓宁却一下子把儿子揽在怀里,流着热泪说:“你终于认识我是你妈妈了!”2岁半,当儿子指着出门的爸爸要抱时,这个简单的动作再次让李晓宁百感交集。1996年3月8日,是李晓宁夫妇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那天上午,蒋凯竟不用人搀扶,独立行走了。看着孩子踉踉跄跄地自己行走,李晓宁夫妇欣喜若狂,一时间,孩子学会走路的消息在亲友间迅速传开,大家都称他们创造了神话。

在辛勤抚养蒋凯的日日夜夜里,作为带课老师,李晓宁依然肩负每周二三十节课的教学重任,她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靠自学取得了本科学历,1999年又在本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时,李晓宁的丈夫也丝毫没有耽误自己在铜川矿务局一中的教学工作,还被提拔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在妈妈的精心看护下,蒋凯的身体不断康复,智力得到很好的开发,并顺利进入小学读书。小学一年级的期中考试,蒋凯拿到了“双优”,小学二年级,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六年级上学期还被评为“三好学生”。目前的蒋凯学习优秀,身体、心智健康,李晓宁用她伟大的母爱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继教:

这是母爱创造的生命奇迹,也是亲情与义务编织的社会花环!在李晓宁的事迹中,人们往往注意到的是伟大的母爱与血缘亲情,但是,这其中更反映出了责任、义务与亲情的统一。一个母亲,在面对自己的骨肉遭遇如此不幸时,她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治疗、选择了同儿子一起直

面病魔,顽强斗争。这种选择,首先无疑是母亲对儿子的亲情关爱,然而当突如其来的病魔一而再,再而三地接踵袭来时,她没有放弃、没有退缩,继续毫不动摇地帮助儿子挑战疾病,争取康复。这样的选择就不仅仅是感性的表现而是理智的选择,是建立在义务与责任基础之上的选择。在我看来,李晓宁平凡中的伟大,在于亲情与义务的统一。所谓“情义无价”,歌颂的就是这样的统一,所谓“有情有义真君子”,提倡的也正是把亲情、友情与责任、义务融为一体。情是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义务和责任又是情的保证和延伸。在以“事本主义”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要实现和谐共生、和谐共处,就应该大力提倡情和义的有机结合,当人们比较自觉地把同志情、朋友情、事业情、社会情如同亲情、爱情呼唤出来并同责任义务相联系、相统一的时候,个人的行为也就进入到社会自觉!这才是我们应该从李晓宁事迹中悟出的深刻道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