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聚焦的笔记

2007-0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凌行正 我有话说

以撰写将帅传记文学而著称的董保存同志,经过十多年的采访、写作,完成了一部厚重的《笔记开国将帅》。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笔记虎将”,下编为“笔记儒将”,一共记述了粟裕、黄克诚、谭震林、陈少敏、杨

成武、洪学智、郑维山、聂凤智、吴忠、李富泽、刘伯承、谭政、萧克、萧华、罗舜初、孙继光、陶汉章(以书中目录先后为序)等十七位开国将帅的生平轶事。对于以上这些将帅们的主要业绩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但是,当我掀开这本书的第一页之后,却不愿意放下来,而是一篇接一篇地读下去,每读一篇,都似乎是在对这位将帅进行一次重新认知。那么,是什么使这本书这样吸引了我呢?

掩卷思之,觉得,这部作品写法上与同类著作相比自有它的长处。这个长处可能就在于它是“笔记”而不是“传记”。当然,传记有传记的作用和价值,但在通常情况下传记求“全”,而笔记则不必如此。这本书中所记述的十七位将帅的事情,并不都是一一“从头说起”,也不是按照“编年”平铺直叙,而是作者把笔触当作照相机或摄像机的镜头,聚集在一个个将帅最具特质的地方。这样写法,比起传记来也许不是那么完整、那么全面,但是,它所聚焦的恰恰是某位将帅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性格中最鲜明的部分,生平经历中最传奇的一幕,以及正传中不一定会涉猎的最富于生活情趣、最有人情味的一个侧面。加之笔记写作样式活泼,不拘一格,如,“笔记吴忠”这篇,就是一问一答的采访实录;“笔记萧克”这一篇,就像是一篇题为“大树将军”的散文;“笔记萧华”这一篇,只写了萧华将军和王新兰的戎马之恋……这样,使这部内涵厚重之书阅读起来没有任何冗赘之感,给读者带来的只有阅读的享受。

那么,这部笔记聚焦在将帅们最具特质的地方指的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聚焦在将帅们的崇高情操和人格魅力上。这些开国的将帅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人民政权的巩固,曾经南征北战,东拼西杀,与国内外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为人民建树了不朽功勋,受到各族群众的普遍爱戴和敬仰。对于他们的赫赫战功,人们或许能够历数许多,但是,对于这些人民英雄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行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部《笔记开国将帅》聚焦在他们的崇高情操和人格魅力上,正是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价值所在。一是写出了将帅们敢于秉公直言,敢于讲真话,这也是这部著作写得最生动的部分。如粟裕将军于1948年当面向毛泽东主席建议部队暂不过江,应与敌决战于长江以北。正是由于他的直言,才有了后来的“淮海战役”。黄克诚将军一生敢讲真话,因而九次被撤职,但他终生不悔。没有授衔的将军谭震林在“文化大革命”中敢于拍案怒斥“四人帮”,更是一身凛然正气……二是写出了有些将帅在非常时期遭受错误批判时,能够处变不惊,从容面对,对革命事业始终忠贞不二。在1958年所谓“反教条主义”时,刘伯承元帅、萧克将军都受到错误批判,不公正对待,但他们胸怀坦白,相信总有一天会把问题弄清楚。一身“书生气”的“老夫子”谭政将军,因为事事“较真儿”而触犯了林彪,先被降职后被调到地方,而他在降了职的岗位上仍然“较真儿”地工作着。在“大化大革命”中,杨成武将军被囚禁七年,备受苦难和折磨,但他以顽强的革命毅力熬了过来……三是写出了将帅们英勇善战和过人的胆识。郑维山将军在新保安之战、金城反击战中,面对强敌,大胆用兵,出奇制胜,表现出敢于承担风险的不凡气度。号称“三野一只虎”的聂凤智将军,在解放大上海的战役中,在来不及请示上级的情况下,大胆接受敌军将领投降;为了保护上海这座大城市,他还下令攻楼时不准打炮。志愿军20兵团代司令员孙继先将军被调回国内首任航天城司令时,面对戈壁荒滩,大漠旷野,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发誓“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终于使红箭腾空……

董保存同志通过他的这些聚焦的笔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认知这些开国将帅们的窗口。这些来自革命战争年代的将帅们大多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留下的这笔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将永存人间。当前在进行干部作风建设的时候,读一读他们,或许能使我们这些晚辈的心灵上升到一个更为高尚、更为纯净的境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