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春运:随时代而变

2007-0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马田 我有话说

一位交通界的前辈讲过,从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春运这一说。

那时候,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客流主要是支边的企业职工及知青,特点是客流相对集中,运能有限。1954年,春运日均客流量73万人次,高峰日90万人次,部分线路运能出现紧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春运客流主要以探亲流和学生流为主,集中于山东、江浙等地,主要是支边官兵春节探亲和学生放假回家以及在外地经商的江浙地区中小工商业者。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以深圳、珠海等沿海经济特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流域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拥入广东地区,形成客流方向比较明显的“民工流”。随着高考扩招政策的实行,在外就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随着“黄金周”的出现,人们又有了更多的闲暇和出行时间。于是,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陆续出现了“三流叠加”的新词汇,那便是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的汇集。

路的前方是温馨的家园,而回家的路途却并非一帆风顺。在大包小包中,在人山人海中,在拥挤和期待中,每个人都试图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年复一年,这是春运留给人们相同的记忆。而年复一年,时代的变化也赋予春运新的内涵。

春运的对象变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探亲流”,变成了今天的“三流叠加”。春运人数也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均70多万人次,变成今天的数千万人次。

春运的主体变了。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公路、航空运输并不发达,大量旅客选择铁路出行,出现了铁路车箱大量超员的现象。而今,公路交通和民航运输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据统计,2007年春运,全国公路客运量预计将达19.7亿人次,全国铁路将发送旅客1.56亿人次,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到1930万人次。

春运的价格变了。2007年一些媒体用了“平价春运”这个关键词。为了还利于民,尤其是给农民工以实惠,铁路部门首次宣布火车票价不上浮。随后,交通部宣布,春运期间汽车客票价格不“加成”。与铁路系统垂直管理不一样,公路运输市场早已放开,不“加成”必然影响到全国33余万户客运经营者的利益。事实上,“让利于企”和“予惠于民”同样重要。只有保证企业能获得合理利润,充分调动客运企业参与春运的积极性,才能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温暖真正落到实处。为此,交通部门又通过减免运输企业部分交通规费、免征春运期间养路费、减半收取过路过桥费等政策,减轻运输经营者的负担。一位发改委的官员这样说,今年春运仅广东省就减免客运企业各项费用5.5亿元。既着力于惠民利民,又积极调动当地客运企业的积极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值得借鉴。

春运的感受也变了。一位名叫郑明才的农民工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回家的车票是200元,比去年降了40元。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可以乘“专车”回家了,他老家河南固始向北京每天开出三趟农民工专车,接在京务工的固始老乡,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他说,都是豪华大巴,座套是新换的,车玻璃也很透亮,车还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

而这背后,则有更多深刻的变化。去年一年,我国共建设农村客运站8711个,停靠站点2.93万个,又有19759个行政村新开通客运班车,行政村通公路率达84.1%,客车通达率提高到83.2%。与此同时,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也由1999年的1万多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4.54万公里。正是交通建设的突飞猛进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更多人实现顺利出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随之而来,春运的理念也在悄悄改变――走得了,还要走得好,走得舒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